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英汉缩略名词对照表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金纳米棒的概述 | 第11页 |
1.2 金纳米棒的制备 | 第11-13页 |
1.3 碳纳米材料 | 第13-14页 |
1.4 氧化石墨烯概述 | 第14-19页 |
1.4.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 第14-15页 |
1.4.2 氧化石墨烯的结构 | 第15-17页 |
1.4.3 基于氧化石墨烯的催化剂 | 第17-19页 |
1.5 邻苯二胺的简介 | 第19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创新点和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6.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6.2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1.6.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金纳米棒的制备与表征 | 第21-35页 |
2.1 前言 | 第21-22页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2-23页 |
2.2.1 试剂 | 第22页 |
2.2.2 仪器 | 第22-23页 |
2.3 种子生长法制备金纳米棒 | 第23-24页 |
2.3.1 以AA为还原剂 | 第23页 |
2.3.2 以 1,2,4-苯三酚为还原剂 | 第23-24页 |
2.3.3 以 1,2,3-苯三酚为还原剂 | 第24页 |
2.4 GNRs的表征 | 第24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24-33页 |
2.5.1 AgNO_3 用量的优化 | 第24-27页 |
2.5.2 还原剂用量的优化 | 第27-29页 |
2.5.3 金种子用量的优化 | 第29-31页 |
2.5.4 与AA相比较 | 第31-33页 |
2.5.5 LSPR与长径比的关系 | 第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与表征 | 第35-41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5-36页 |
3.2.1 试剂 | 第35-36页 |
3.2.2 仪器 | 第36页 |
3.3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36-37页 |
3.3.1 天然石墨预氧化 | 第36页 |
3.3.2 氧化石墨的制备 | 第36-37页 |
3.3.3 氧化石墨的剥离 | 第37页 |
3.4 氧化石墨烯的表征 | 第37页 |
3.4.1 扫描电镜(SEM) | 第37页 |
3.4.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 第37页 |
3.4.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 第37页 |
3.4.4 Zeta电位分析 | 第37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37-40页 |
3.5.1 SEM表征 | 第37-38页 |
3.5.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8-39页 |
3.5.3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 第39页 |
3.5.4 表面电势分析(Zeta电势) | 第39-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金纳米材料催化邻硝基苯胺还原 | 第41-51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1-42页 |
4.2.1 试剂 | 第41-42页 |
4.2.2 仪器 | 第42页 |
4.3 金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42-43页 |
4.3.1 柠檬酸钠稳定的纳米金颗粒 | 第42页 |
4.3.2 CTAC稳定的纳米金颗粒 | 第42-43页 |
4.4 邻硝基苯胺的催化还原 | 第43页 |
4.5 测试与表征 | 第43-44页 |
4.5.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 第43页 |
4.5.2 透射电镜(TEM) | 第43页 |
4.5.3 Zeta电位分析 | 第43页 |
4.5.4 纳米金浓度的测定 | 第43-44页 |
4.6 结果与讨论 | 第44-50页 |
4.6.1 邻硝基苯胺的催化还原的原理 | 第44页 |
4.6.2 以GNRs为催化剂 | 第44-45页 |
4.6.3 以Au-Citrate和Au-CTAC为催化剂 | 第45-5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研究成果 | 第59页 |
参与项目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