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水文学)论文--普通水文地质学论文--地下水分类论文--岩溶水论文

北京西山岩溶水系统的循环特征和可更新能力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8页
        1.2.1 地下水循环的水化学与同位素示踪第12-16页
        1.2.2 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第16-17页
        1.2.3 北京西山地下水勘查评价现状第17-18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8-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2 技术路线第19-21页
    1.4 创新点第21-22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22-43页
    2.1 自然地理概况第22-28页
        2.1.1 地理位置第22页
        2.1.2 地形地貌第22-23页
        2.1.3 气象与水文第23-27页
        2.1.4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第27-28页
    2.2 地层与地质构造第28-34页
        2.2.1 主要地层第28-31页
        2.2.2 主要构造第31-34页
    2.3 水文地质概况第34-42页
        2.3.1 岩溶水系统边界第34页
        2.3.2 含水岩组划分及富水性特征第34-37页
        2.3.3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第37-39页
        2.3.4 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第39-42页
    2.4 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地下水化学特征第43-55页
    3.1 样品采集位置及分析测试第43-45页
        3.1.1 样品采集位置第43-44页
        3.1.2 样品分析测试第44-45页
    3.2 地表水化学特征第45页
    3.3 第四系地下水化学特征第45-47页
        3.3.1 第四系地下水TDS及各离子分布特征第45-46页
        3.3.2 第四系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分布特征第46-47页
    3.4 岩溶水化学特征第47-53页
        3.4.1 岩溶水TDS及各离子分布特征第47-52页
        3.4.2 岩溶水化学类型分布特征第52-53页
    3.5 小结第53-55页
第四章 地下水同位素特征第55-66页
    4.1 样品采集方案与测试第55-57页
        4.1.1 取样方案第55-56页
        4.1.2 取样方法和样品测试第56-57页
    4.2 大气降水同位素特征第57-58页
    4.3 地表水同位素特征第58-59页
    4.4 第四系地下水同位素特征第59-61页
    4.5 岩溶水同位素特征第61-64页
    4.6 小结第64-66页
第五章 岩溶水系统的循环特征分析第66-75页
    5.1 岩溶水系统的补、径、排特征第66-71页
        5.1.1 补给特征第66-68页
        5.1.2 径流特征第68-70页
        5.1.3 排泄特征第70-71页
    5.2 岩溶水中河水所占比例第71-72页
    5.3 岩溶水系统的循环特征第72-74页
    5.4 小结第74-75页
第六章 可更新能力评价第75-90页
    6.1 地下水年龄计算第75-87页
        6.1.1 地下水~3H年龄第75-80页
        6.1.2 地下水CFCs年龄第80-82页
        6.1.3 地下水~(14)C年龄第82-86页
        6.1.4 地下水年龄综合分析第86-87页
    6.2 岩溶水系统的可更新能力评价第87-89页
    6.3 小结第89-9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个人简历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安徽铜陵冬瓜山斑岩型铜矿床地质和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下一篇:西藏南部仲巴微地体中新世埃达克岩成因及构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