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裂缝性致密砂岩测井解释方法研究--以红河油田长8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0-16页
    1.1 选题依据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3-1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2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第14-15页
    1.4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第15-16页
第2章 红河油田致密砂岩地质特征与测井响应第16-30页
    2.1 红河油田致密砂岩地质特征第16-17页
    2.2 致密砂岩的岩石学特征第17-18页
    2.3 储层孔隙性与渗透性特征第18-20页
    2.4 测井响应与裂缝识别方法第20-29页
        2.4.1 常规测井响应特征第20-23页
        2.4.2 裂缝孔隙度第23-26页
        2.4.3 裂缝发育综合指数计算第26-29页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3章 致密砂岩岩石物理实验第30-47页
    3.1 孔隙度实验及模型建立第30-37页
        3.1.1 水饱和法测孔隙度第30-31页
        3.1.2 核磁共振孔隙度实验及分析第31-35页
        3.1.3 孔隙度模型的建立第35-37页
    3.2 渗透率模型建立及分析第37-41页
        3.2.1 渗透率模型的建立第37-40页
        3.2.2 渗透率分析第40-41页
    3.3 岩石电性实验分析与饱和度模型建立第41-46页
        3.3.1 岩石电性实验原理第41-42页
        3.3.2 饱和度模型的建立第42-46页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新型饱和度解释模型第47-58页
    4.1 基质饱和度模型第47-48页
    4.2 基质-裂缝饱和度模型第48-50页
        4.2.1 双重孔隙介质理论第48-49页
        4.2.2 基质-裂缝饱和度模型的建立第49-50页
    4.3 新型饱和度模型的应用第50-57页
        4.3.1 测井处理模块的编写第50页
        4.3.2 饱和度模型效果对比第50-57页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5章 基于委员会机器的测井解释方法第58-81页
    5.1 委员会机器的原理第58-67页
        5.1.1 委员会机器概述第58-60页
        5.1.2 分类委员会机器的方法原理第60-64页
        5.1.3 回归委员会机器方法原理第64-67页
    5.2 储层流体的定性识别第67-71页
        5.2.1 数据的预处理第67-69页
        5.2.2 储层流体类型的识别第69-71页
    5.3 测井参量的定量预测第71-80页
        5.3.1 数据的预处理第71-72页
        5.3.2 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的定量预测第72-80页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6章 结论与认识第81-82页
致谢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页岩多维核磁共振探测及微观响应研究
下一篇:三维有限差分瞬变电磁正演的OpenAcc并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