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开放式教育的国际学校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教育理念的发展 | 第11页 |
1.1.2 国际学校在国内的蓬勃发展 | 第11-12页 |
1.1.3 开放式教育对教学空间提出新要求 | 第12页 |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12-14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7-21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8页 |
1.5.3 论文结构 | 第18-21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 第21-36页 |
2.1 开放式教育 | 第21-25页 |
2.1.1 开放式教育的内涵 | 第21页 |
2.1.2 开放式教育的发展 | 第21-23页 |
2.1.3 开放式教育的特征 | 第23-25页 |
2.2 国际学校 | 第25-29页 |
2.2.1 国际学校的概念界定 | 第25-26页 |
2.2.2 国际学校在我国的发展 | 第26-27页 |
2.2.3 国际学校的特征 | 第27-29页 |
2.3 教学空间 | 第29-31页 |
2.3.1 教学空间的内涵 | 第29页 |
2.3.2 教学空间的分类 | 第29-30页 |
2.3.3 教学空间的特征 | 第30-31页 |
2.4 开放式教育对国际学校教学空间的需求 | 第31-33页 |
2.4.1 空间的参与性 | 第31-32页 |
2.4.2 空间的层次性 | 第32页 |
2.4.3 空间的多样性 | 第32页 |
2.4.4 空间的宜人性 | 第32-33页 |
2.5 相关理论 | 第33-35页 |
2.5.1 教育心理学 | 第33-34页 |
2.5.2 环境心理学 | 第34-3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国际学校教学空间案例 | 第36-50页 |
3.1 华东康桥国际学校 | 第36-38页 |
3.1.1 概况 | 第36-37页 |
3.1.2 整体布局 | 第37-38页 |
3.1.3 教学空间分析 | 第38页 |
3.2 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常熟) | 第38-43页 |
3.2.1 概况 | 第38-39页 |
3.2.2 整体布局 | 第39-40页 |
3.2.3 教学空间分析 | 第40-43页 |
3.3 苏州伊顿国际学校 | 第43-46页 |
3.3.1 概况 | 第43-44页 |
3.3.2 整体布局 | 第44-45页 |
3.3.3 教学空间分析 | 第45-46页 |
3.4 国际学校教学空间设计总结 | 第46-49页 |
3.4.1 校园空间 | 第46-47页 |
3.4.2 教学空间 | 第47-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国际学校教学空间设计原则 | 第50-58页 |
4.1 教学空间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2页 |
4.1.1 自然环境因素 | 第50-51页 |
4.1.2 社会环境因素 | 第51页 |
4.1.3 科学技术因素 | 第51-52页 |
4.2 教学空间设计原则 | 第52-57页 |
4.2.1 整体性原则 | 第52-53页 |
4.2.2 开放性原则 | 第53-55页 |
4.2.3 灵活性原则 | 第55页 |
4.2.4 人性化原则 | 第55-5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国际学校教学空间设计策略 | 第58-75页 |
5.1 教学主体空间设计 | 第58-66页 |
5.1.1 普通教室空间 | 第58-60页 |
5.1.2 专用教室空间 | 第60-63页 |
5.1.3 公共教室空间 | 第63-66页 |
5.2 教学附属空间设计 | 第66-72页 |
5.2.1 交通空间 | 第66-70页 |
5.2.2 办公空间 | 第70-71页 |
5.2.3 辅助空间 | 第71-72页 |
5.3 教学空间组合设计 | 第72-74页 |
5.3.1 线性的组合设计 | 第72页 |
5.3.2 组团式的组合设计 | 第72-73页 |
5.3.3 聚落式的组合设计 | 第73-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结语和展望 | 第75-77页 |
6.1 结语 | 第75-76页 |
6.2 不足和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图表目录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作者简介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