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电力系统的调度、管理、通信论文

计及无线充电的电动汽车对电网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6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3页
    1.2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概述第13-19页
        1.2.1 实现方式第14-16页
        1.2.2 研究现状第16-19页
    1.3 电动汽车接入对电网的影响概述第19-22页
        1.3.1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建模与计算第19-20页
        1.3.2 电动汽车充放电对电网的影响第20-22页
    1.4 技术难点与关键问题第22-23页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3页
    1.6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第23-26页
第2章 无线充电方式下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特性分析第26-34页
    2.1 引言第26页
    2.2 有线和无线充电方式下电动汽车的互动能力分析第26-27页
    2.3 无线充电方式下电动汽车与电网的互动优势分析第27-33页
    2.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3章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效率优化技术的研究第34-63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充电效率对电网的影响第34-35页
    3.3 无线充电系统电磁耦合机构及传输效率第35-41页
        3.3.1 电磁耦合机构磁路分析第36-37页
        3.3.2 电磁耦合机构互感等效电路第37-39页
        3.3.3 电磁耦合机构传输效率第39-41页
    3.4 基于选择判据的拓扑结构优化设计第41-46页
        3.4.1 基本谐振补偿拓扑第41-42页
        3.4.2 基于选择判据的拓扑结构设计策略第42-43页
        3.4.3 仿真分析第43-45页
        3.4.4 实验验证第45-46页
    3.5 基于相控电感电路最优传输性能的实现第46-54页
        3.5.1 发射回路补偿电容设计第46-48页
        3.5.2 相控电感电路设计第48-50页
        3.5.3 不同拓扑结构动态调谐控制第50-51页
        3.5.4 仿真与实验第51-54页
    3.6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车位系统优化设计第54-61页
        3.6.1 线圈不对称模型及互感计算第55-58页
        3.6.2 车位系统优化设计第58-59页
        3.6.3 仿真与实验第59-61页
    3.7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4章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建模与计算第63-83页
    4.1 引言第63页
    4.2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时空分布特性第63-67页
        4.2.1 公交车充电行为特性分析第63-65页
        4.2.2 出租车充电行为特性分析第65页
        4.2.3 公务车充电行为特性分析第65-66页
        4.2.4 私家车充电行为特性分析第66-67页
    4.3 电动汽车单车充电功率计算第67-72页
        4.3.1 基于实时SOC的无线充电功率计算第68-70页
        4.3.2 基于二阶段法的有线充电功率计算第70-72页
    4.4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建模及计算方法第72-75页
        4.4.1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建模第72-73页
        4.4.2 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电动汽车充电负荷计算第73-75页
    4.5 规模化电动汽车接入对电网的影响第75-82页
        4.5.1 电动汽车规模预测第75-76页
        4.5.2 仿真参数设置第76页
        4.5.3 负荷计算与分析第76-82页
    4.6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5章 基于混合蛙跳算法的充换电站优化控制策略研究第83-106页
    5.1 引言第83页
    5.2 充换电站与电网间能量流动方式第83-85页
        5.2.1 单向充电方式第83-84页
        5.2.2 能量互换方式第84-85页
    5.3 混合蛙跳算法基本原理第85-86页
        5.3.1 SFLA的行为描述第85页
        5.3.2 SFLA的数学模型第85-86页
    5.4 基于SFLA的单向充电优化控制策略研究第86-96页
        5.4.1 电动汽车换电站单向充电优化模型第86-90页
        5.4.2 基于SFLA的单向充电优化控制策略第90-92页
        5.4.3 充换电站单向充电优化控制策略算例分析第92-96页
    5.5 基于SFLA的能量互换优化控制策略研究第96-105页
        5.5.1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能量互换优化模型第97-99页
        5.5.2 基于SFLA的能量互换优化控制策略第99-101页
        5.5.3 充换电站能量互换优化控制策略算例分析第101-105页
    5.6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第6章 计及无线充电的电动汽车V2G系统设计第106-123页
    6.1 引言第106页
    6.2 V2G系统架构设计第106-108页
    6.3 V2G系统模块设计第108-119页
        6.3.1 无线充电系统第108-111页
        6.3.2 车载智能终端第111-113页
        6.3.3 充放电区管理系统第113-115页
        6.3.4 分区调度管理系统第115-116页
        6.3.5 智能配调互动调度管理系统第116-119页
    6.4 V2G系统通讯设计第119-120页
    6.5 V2G系统主要指标第120-121页
    6.6 本章小结第121-123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23-126页
    7.1 论文工作总结第123-124页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124-125页
    7.3 后续工作展望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2页
致谢第132-133页
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33-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含分布式光伏配电网电能质量问题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机制与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