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电视节目的呈现方式及传播特点研究--以《爸爸去哪儿》为例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0-19页 |
| 一、选题来源 | 第10-11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 1、媒介融合概况研究 | 第11-14页 |
| 2、国外关于传统电视的媒介融合研究 | 第14-15页 |
| 3、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媒介融合研究 | 第15-17页 |
| 三、研究的不足 | 第17页 |
| 四、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 五、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六、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 第一章 电视节目传播的移动互联网背景分析 | 第19-25页 |
| 第一节 电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媒体融合发展历程 | 第19-21页 |
| 一、基于互联网的跨媒体合作阶段 | 第19-20页 |
| 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全面发展阶段 | 第20-21页 |
| 第二节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电视节目传播的环境分析 | 第21-24页 |
| 一、技术环境分析 | 第21-22页 |
| 二、社会及市场环境分析 | 第22页 |
| 三、政策环境分析 | 第22-24页 |
| 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电视节目移动互联网端的平台构成 | 第25-41页 |
| 第一节 《爸爸去哪儿2》的微博呈现 | 第25-31页 |
| 一、微博的底层技术原理 | 第25-26页 |
| 二、微博客户端的节目内容呈现 | 第26-30页 |
| 三、微博客户端的传播方式 | 第30-31页 |
| 第二节 《爸爸去哪儿2》的微信呈现 | 第31-35页 |
| 一、微信的底层技术原理 | 第31-33页 |
| 二、微信客户端的节目内容呈现 | 第33-34页 |
| 三、微信客户端的传播方式 | 第34-35页 |
| 第三节 《爸爸去哪儿2》的手机APP端呈现 | 第35-40页 |
| 一、手机APP的底层技术原理 | 第35-37页 |
| 二、手机App的节目内容呈现 | 第37-39页 |
| 三、手机App的传播方式 | 第39-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电视节目移动互联网端的呈现方式及特性 | 第41-65页 |
| 第一节 电视节目移动互联网端的内容呈现 | 第41-46页 |
| 一、微博:碎片化的节目索引 | 第41-43页 |
| 二、微信:交互式的模块集合 | 第43-45页 |
| 三、呼啦:社区式的知识文化 | 第45-46页 |
| 第二节 电视节目移动互联网端的传播方式 | 第46-55页 |
| 一、微博:全方位矩阵式传播 | 第46-50页 |
| 二、微信:点对点离散式传播 | 第50-53页 |
| 三、呼啦:点面式交互传播 | 第53-55页 |
| 第三节 电视节目移动互联网端的传播特性和规律 | 第55-64页 |
| 一、传播平台决定传播规律 | 第55-58页 |
| 二、内容上:碎片化与聚合化的双重属性 | 第58-60页 |
| 三、受众上:细分与聚合的双重属性 | 第60-64页 |
| 小结 | 第64-65页 |
| 第四章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电视节目传播的思考 | 第65-72页 |
| 第一节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视生态环境的变化 | 第65-67页 |
| 一、媒体融合进程与网络发展同步 | 第65-66页 |
| 二、技术特性决定传播特性 | 第66-67页 |
| 第二节 电视节目在移动互联网端的发展战略 | 第67-69页 |
| 一、打造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战略 | 第67-68页 |
| 二、建立以产品为导向的生产战略 | 第68页 |
| 三、契合体制与机制的联动战略 | 第68-69页 |
| 第三节 电视节目未来的转型和趋势 | 第69-71页 |
| 一、运营方式:将频道变为产品,将渠道变为平台 | 第69-70页 |
| 二、受众:将观众变成用户,将客厅转变成移动终端 | 第70页 |
| 三、技术上:从专网转变成公共互联网 | 第70-71页 |
| 小结 | 第71-72页 |
| 结语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