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部分填充多孔介质复合腔体内流体流动及传热的研究进展综述 | 第12-14页 |
1.3 部分填充多孔介质复合腔体内交界面处流体流动特性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4 部分填充多孔介质复合腔体内交界面处流体传热特性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5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8-19页 |
1.5.1 本文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5.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2章 部分填充多孔介质复合腔体内流体流动及传热的物理数学模型及数值方法 | 第20-31页 |
2.1 概述 | 第20页 |
2.2 部分填充多孔介质复合腔体内流体流动及传热的理论分析 | 第20-21页 |
2.3 部分填充多孔介质复合腔体内流体流动及传热的物理模型 | 第21-22页 |
2.4 部分填充多孔介质复合腔体内流体流动及传热的数学模型 | 第22-27页 |
2.4.1 基本假设 | 第22-23页 |
2.4.2 控制方程 | 第23-24页 |
2.4.3 边界条件 | 第24-25页 |
2.4.4 基本方程的无量纲化 | 第25-26页 |
2.4.5 边界条件的无量纲化 | 第26-27页 |
2.5 数值求解方法 | 第27-28页 |
2.6 模型及计算方法的校验 | 第28-30页 |
2.6.1 网格无关性的校验 | 第28-29页 |
2.6.2 数学模型及求解方法的校验 | 第29-3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部分填充多孔介质复合腔体内自然对流及传热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1-49页 |
3.1 概述 | 第31页 |
3.2 真实多孔介质与人工构造多孔介质对复合腔体内自然对流及传热影响的对比分析 | 第31-32页 |
3.3 多孔介质结构特性对部分填充多孔介质复合腔体内自然对流及传热的影响 | 第32-44页 |
3.3.1 多孔介质层厚度D多孔介质复合腔体自然对流及传热的影响 | 第34-36页 |
3.3.2 孔隙率ε对多孔介质复合腔体内自然对流及传热的影响 | 第36-38页 |
3.3.3 达西数Da对多孔介质复合腔体内自然对流及传热的影响 | 第38-40页 |
3.3.4 构造多孔介质层的圆柱排列方式对多孔介质复合腔体内自然对流及传热的影响 | 第40-44页 |
3.4 瑞利数Ra对多孔介质复合腔体内自然对流及传热的影响 | 第44-46页 |
3.5 流体介质物性对多孔介质复合腔体内自然对流及换热的影响 | 第46-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部分填充多孔介质复合腔体内交界面处滑移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49-63页 |
4.1 概述 | 第49页 |
4.2 复合腔体内交界面处应力滑移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 第49-56页 |
4.2.1 应力跳跃系数的求解 | 第49-51页 |
4.2.2 多孔介质层厚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4.2.3 孔隙率ε的影响 | 第52页 |
4.2.4 达西数Da的影响 | 第52-53页 |
4.2.5 构造圆柱排列方式的影响 | 第53-54页 |
4.2.6 瑞利数Ra的影响 | 第54-55页 |
4.2.7 流体介质物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 复合腔体内交界面处热滑移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 第56-61页 |
4.3.1 热滑移系数的求解 | 第57页 |
4.3.2 多孔介质层材料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3 孔隙率ε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4 瑞利数Ra的影响 | 第59-60页 |
4.3.5 普朗特数Pr的影响 | 第60-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5.1 本文结论 | 第63-64页 |
5.2 本文不足与展望 | 第64-65页 |
5.2.1 本文不足 | 第64页 |
5.2.2 本文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符号表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