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分析及多目标智能优化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3-30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1.2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14-28页 |
1.2.1 森林结构 | 第14-15页 |
1.2.2 森林空间结构 | 第15-24页 |
1.2.3 森林结构优化与经营 | 第24-28页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8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0-45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30-33页 |
2.1.1 自然条件 | 第30页 |
2.1.2 社会经济条件 | 第30-31页 |
2.1.3 森林资源概况 | 第31-32页 |
2.1.4 经营历史 | 第32页 |
2.1.5 科学研究情况 | 第32-33页 |
2.2 样地调查 | 第33-35页 |
2.2.1 数据来源 | 第33页 |
2.2.2 样地调查 | 第33-35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35-45页 |
2.3.1 林木空间关系表征 | 第35-36页 |
2.3.2 样地边界校正 | 第36-37页 |
2.3.3 林分结构分析 | 第37-42页 |
2.3.4 林分结构均质性评价 | 第42页 |
2.3.5 林分结构优化和调整 | 第42-45页 |
3 林木空间关系表征及校正 | 第45-61页 |
3.1 林木Voronoi图 | 第45-46页 |
3.2 林木空间信息提取 | 第46-47页 |
3.3 林木Voronoi图的边界校正 | 第47-59页 |
3.3.1 林木Voronoi图的边缘分析 | 第47-48页 |
3.3.2 基于Voronoi图的边界校正 | 第48-49页 |
3.3.3 边界校正的评估方案 | 第49-51页 |
3.3.4 边界校正的结果分析 | 第51-59页 |
3.4 小结 | 第59-61页 |
4 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分析 | 第61-80页 |
4.1 林分非空间结构特征 | 第61-65页 |
4.1.1 树种组成及优势种分析 | 第61-62页 |
4.1.2 树种多样性分析 | 第62-63页 |
4.1.3 直径结构分析 | 第63-65页 |
4.2 空间格局分析 | 第65-71页 |
4.2.1 Voronoi图格局分析 | 第65-66页 |
4.2.2 样地林木的空间格局 | 第66-67页 |
4.2.3 主要树种的空间格局 | 第67-69页 |
4.2.4 优势树种的空间关联分析 | 第69页 |
4.2.5 三种空间格局方法的比较 | 第69-71页 |
4.3 竞争分析 | 第71-75页 |
4.3.1 样地整体竞争分析 | 第71页 |
4.3.2 种内竞争分析 | 第71-72页 |
4.3.3 种间竞争分析 | 第72-73页 |
4.3.4 单木竞争分析 | 第73-75页 |
4.4 空间隔离分析 | 第75-76页 |
4.5 垂直结构和透光性分析 | 第76-78页 |
4.6 小结 | 第78-80页 |
5 天然次生林林分空间均质性评价 | 第80-84页 |
5.1 林分空间均质性评价指标 | 第80页 |
5.2 林分空间均质性特征及评价 | 第80-83页 |
5.3 小结 | 第83-84页 |
6 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优化 | 第84-104页 |
6.1 考虑林木密集度的空间格局调整 | 第84-88页 |
6.1.1 密集度的提出 | 第84-85页 |
6.1.2 基于密集度的林木空间格局调控方案 | 第85-86页 |
6.1.3 林木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控效果 | 第86-88页 |
6.2 次生林林分结构多目标优化经营 | 第88-100页 |
6.2.1 次生林林分结构优化模型建立 | 第89-92页 |
6.2.2 次生林林分结构优化模型求解 | 第92-97页 |
6.2.3 模型检验与经营实践 | 第97-100页 |
6.3 次生林补植经营 | 第100-102页 |
6.3.1 经营原则 | 第100页 |
6.3.2 补植地点选择及配置要求 | 第100-101页 |
6.3.3 补植经营效果 | 第101-102页 |
6.4 小结 | 第102-104页 |
7 天然次生林结构分析与经营决策系统 | 第104-112页 |
7.1 系统概述 | 第104-105页 |
7.1.1 系统整体概况 | 第104页 |
7.1.2 系统主要功能和特点 | 第104-105页 |
7.2 系统设计 | 第105-107页 |
7.2.1 主要功能设计 | 第105页 |
7.2.2 系统运行流程 | 第105-106页 |
7.2.3 数据库设计 | 第106-107页 |
7.3 主要功能实现 | 第107-111页 |
7.3.1 样地调查数据录入 | 第107-108页 |
7.3.2 编辑和修改 | 第108-109页 |
7.3.3 空间结构分析 | 第109-110页 |
7.3.4 结构优化及调控 | 第110-111页 |
7.4 小结 | 第111-112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7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12-115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15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3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131-133页 |
致谢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