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虚拟与真实对现实自我行为的影响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1 文献分析法 | 第15-16页 |
1.4.2 调查问卷法 | 第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2 非实名制与实名制社交网络的对比分析 | 第17-24页 |
2.1 非实名制社交网络的代表——微信 | 第17-19页 |
2.1.1 微信 | 第17页 |
2.1.2 微信的模块和应用 | 第17-19页 |
2.2 实名制社交网络的代表——人人网 | 第19-20页 |
2.2.1 人人网 | 第19页 |
2.2.2 人人网的模块和应用 | 第19-20页 |
2.3 微信与人人网模块功能的对比 | 第20-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网络的虚拟与真实对现实自我行为的影响 | 第24-38页 |
3.1 调查问卷设计 | 第24-26页 |
3.2 非实名制社交网络中的自我行为方式 | 第26-30页 |
3.2.1 微信的使用频率和影响 | 第26-27页 |
3.2.2 朋友圈功能 | 第27-28页 |
3.2.3 微信聊天功能 | 第28-29页 |
3.2.4 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功能 | 第29-30页 |
3.3 实名制社交网络中的自我行为方式 | 第30-34页 |
3.3.1 人人网中发布状态功能的使用情况和影响 | 第30-32页 |
3.3.2 新鲜事提醒功能 | 第32-33页 |
3.3.3 日志发布功能 | 第33页 |
3.3.4 照片上传功能 | 第33-34页 |
3.3.5 好友推荐功能 | 第34页 |
3.4 两种社交网络对现实自我行为的影响 | 第34-36页 |
3.4.1 非实名制社交网络对现实自我行为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2 实名制社交网络对现实自我行为的影响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4 两种社交网络的利弊分析 | 第38-43页 |
4.1 非实名制社交网络对自我行为的影响利弊 | 第38-40页 |
4.1.1 自由的同时缺少安全感 | 第38页 |
4.1.2 合理应用有益身心,过度沉迷脱离现实 | 第38-39页 |
4.1.3 信息量巨大,但玉石杂糅 | 第39-40页 |
4.2 实名制社交网络对自我行为的影响利弊 | 第40-41页 |
4.2.1 利于维护人际关系,但不能替代现实交往 | 第40页 |
4.2.2 有利于相互信任,但隐私保护存漏洞 | 第40-41页 |
4.2.3 有安全感的同时缺少自由 | 第41页 |
4.3 双重影响下现实自我行为如何良性发展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