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1 绪论 | 第12-22页 |
| 1.1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 1.3.1 闽楠树种研究进展 | 第13页 |
| 1.3.2 林分结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 1.3.3 林分多功能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 1.3.4 林分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 1.4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1.4.1 金洞林场闽楠人工林林分结构特征分析 | 第20页 |
| 1.4.2 金洞林场闽楠人工林多功能特征分析 | 第20页 |
| 1.4.3 闽楠人工林林分空间结构和多功能关系研究 | 第20页 |
| 1.4.4 金洞林场现有林分优化及多功能经营措施 | 第20-21页 |
| 1.5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4页 |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2-24页 |
| 2.1.1 地理位置 | 第22页 |
| 2.1.2 气候条件 | 第22页 |
| 2.1.3 土壤条件 | 第22-23页 |
| 2.1.4 植物资源 | 第23页 |
| 2.1.5 森林资源状况 | 第23-24页 |
| 2.1.6 社会经济情况 | 第24页 |
| 2.2 数据来源 | 第24-26页 |
| 2.2.1 样地设置 | 第24页 |
| 2.2.2 数据调查 | 第24-25页 |
| 2.2.3 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 2.3 研究方法 | 第26-34页 |
| 2.3.1 林分结构分析方法 | 第26-29页 |
| 2.3.2 多功能分析方法 | 第29-31页 |
| 2.3.3 不同林分类型闽楠人工林数据对比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 2.3.4 林分空间结构和多功能关系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 3 闽楠人工林林分结构特征分析 | 第34-46页 |
| 3.1 闽楠人工纯林与混交林林分非空间结构分析 | 第34-37页 |
| 3.1.1 直径结构 | 第34-35页 |
| 3.1.2 树高结构 | 第35-37页 |
| 3.2 闽楠人工纯林与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分析 | 第37-44页 |
| 3.2.1 竞争分析 | 第37-38页 |
| 3.2.2 林分空间分布格局 | 第38-40页 |
| 3.2.3 树种隔离程度 | 第40-42页 |
| 3.2.4 林分空间结构指数 | 第42-43页 |
| 3.2.5 林分空间结构距离 | 第43-44页 |
| 3.3 小结 | 第44-46页 |
| 4 闽楠人工林多功能特征分析 | 第46-56页 |
| 4.1 生产力功能 | 第46-47页 |
| 4.2 固碳功能 | 第47-48页 |
| 4.3 保育土壤功能 | 第48-53页 |
| 4.3.1 4年生闽楠人工林土壤养分分析 | 第48-50页 |
| 4.3.2 14年生闽楠人工林土壤养分分析 | 第50-53页 |
| 4.4 林下物种多样性功能 | 第53-54页 |
| 4.5 小结 | 第54-56页 |
| 5 闽楠人工林林分空间结构和多功能关系研究 | 第56-60页 |
| 5.1 林分空间结构和生产力功能的关系 | 第56页 |
| 5.2 林分空间结构和固碳功能的关系 | 第56页 |
| 5.3 林分空间结构和保育土壤功能的关系 | 第56-57页 |
| 5.4 林分空间结构和林下物种多样性功能的关系 | 第57-58页 |
| 5.5 小结 | 第58-60页 |
| 6 金洞林场现有林分优化及多功能经营措施 | 第60-64页 |
| 6.1 林分优化及多功能经营目标 | 第60页 |
| 6.2 多功能经营措施设计 | 第60-64页 |
| 6.2.1 林分现状 | 第60-61页 |
| 6.2.2 林分改造措施 | 第61页 |
| 6.2.3 当前作业措施设计 | 第61-64页 |
| 7 结论与讨论 | 第64-68页 |
| 7.1 结论 | 第64-65页 |
| 7.2 创新点 | 第65页 |
| 7.3 讨论 | 第65-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74-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