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同配送的城市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内外城市物流配送体系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外共同配送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6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18-24页 |
2.1 共同配送概述 | 第18-19页 |
2.1.1 共同配送的概念 | 第18页 |
2.1.2 共同配送的特点 | 第18-19页 |
2.2 城市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概述 | 第19-21页 |
2.2.1 城市三级物流配送体系的概念 | 第19-20页 |
2.2.2 城市三级物流配送网络结构 | 第20-21页 |
2.3 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概述 | 第21-24页 |
2.3.1 层次分析法 | 第21-23页 |
2.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分析及物流需求预测 | 第24-39页 |
3.1 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宏观环境分析 | 第24-27页 |
3.1.1 经济环境分析 | 第24-26页 |
3.1.2 政策环境分析 | 第26页 |
3.1.3 交通条件分析 | 第26-27页 |
3.2 城市物流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 第27-29页 |
3.2.1 城市物流节点缺乏系统规划 | 第27-28页 |
3.2.2 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 第28-29页 |
3.2.3 物流相关政策不健全 | 第29页 |
3.3 城市物流需求分析及预测 | 第29-39页 |
3.3.1 影响货运量因素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30-33页 |
3.3.2 多元线性回归预测 | 第33-35页 |
3.3.3 灰色GM(1,1)预测 | 第35-38页 |
3.3.4 预测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城市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构建研究 | 第39-73页 |
4.1 城市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构建原则及目标 | 第39-41页 |
4.1.1 构建原则 | 第39-40页 |
4.1.2 构建目标 | 第40-41页 |
4.2 物流园区规划 | 第41-53页 |
4.2.1 物流园区开发经营模式分析及选择 | 第41-44页 |
4.2.2 物流园区规模确定 | 第44-49页 |
4.2.3 物流园区规模确定案例分析 | 第49-53页 |
4.3 配送中心的选址 | 第53-65页 |
4.3.1 配送中心选址总成本模型构建 | 第54-56页 |
4.3.2 运用Lingo软件的模型求解 | 第56-57页 |
4.3.3 配送中心选址方案综合评价 | 第57-61页 |
4.3.4 配送中心选址算例分析 | 第61-65页 |
4.4 末端共同配送网点构建分析 | 第65-70页 |
4.4.1 末端配送的特点分析 | 第65-66页 |
4.4.2 末端共同配送网点形式及优缺点分析 | 第66-69页 |
4.4.3 末端共同配送的实施 | 第69-70页 |
4.5 城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构建 | 第70-73页 |
4.5.1 构建目标 | 第70页 |
4.5.2 城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结构设计 | 第70-72页 |
4.5.3 城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构建 | 第72-73页 |
第五章 推进城市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构建的对策 | 第73-77页 |
5.1 以政府为主导规划布局 | 第73-75页 |
5.1.1 完善物流节点规划 | 第73-74页 |
5.1.2 完善城市物流通道 | 第74页 |
5.1.3 加强政府的管控 | 第74-75页 |
5.2 推进标准化制定与运用 | 第75页 |
5.3 培育物流企业与人才 | 第75-77页 |
5.3.1 培育领头企业 | 第75-76页 |
5.3.2 培养高端人才 | 第76-7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7-78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录 | 第83-8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