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7-14页 |
第一章 “《五诰》可以观仁”说之明德考论 | 第14-25页 |
第一节 “明德慎罚”考论 | 第14-16页 |
第二节 “惟命不于常”考论 | 第16-18页 |
第三节 “无彝酒”考论 | 第18-19页 |
第四节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考论 | 第19-20页 |
第五节 “复子明辟”考论 | 第20-22页 |
第六节 “庸庸祗祗”考论 | 第22-23页 |
第七节 “无遗寿耇”考论 | 第23-25页 |
第二章 “《五诰》可以观仁”说之保民考论 | 第25-30页 |
第一节 “顾畏于民碞”考论 | 第25-26页 |
第二节 “不敢侮鳏寡”考论 | 第26-27页 |
第三节 “怨不在大,亦不在小,惠不惠,懋不懋”考论 | 第27-28页 |
第四节 “作新民”考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五诰》可以观仁”说之慎刑考论 | 第30-35页 |
第一节 “若保赤子”考论 | 第30-31页 |
第二节 “义刑义杀”考论 | 第31-32页 |
第三节 “父子兄弟,罪不相及”考论 | 第32-34页 |
第四节 “敬明乃罚”考论 | 第34-35页 |
结语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