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8-15页 |
(一)选题背景及目的 | 第8-9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四)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3-15页 |
一、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论概述 | 第15-21页 |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 | 第15-16页 |
(二)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 第16-17页 |
1.良好心理品质教育 | 第16-17页 |
2.法律常识和社会公德教育 | 第17页 |
3.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 | 第17页 |
(三)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 | 第17-19页 |
1.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社会公德的意识 | 第17-18页 |
2.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品德认识和品德实践的能力 | 第18页 |
3.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 | 第18-19页 |
(四)加强农村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 第19-21页 |
1.有利于提高农村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 第19页 |
2.有利于促进农村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 第19-20页 |
3.有利于增强农村家庭的和谐指数与幸福感 | 第20页 |
4.有利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20-21页 |
二、农村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分析 | 第21-48页 |
(一)个案选择及基本情况介绍 | 第21-22页 |
1.个案选择 | 第21页 |
2.个案基本情况介绍 | 第21-22页 |
(二)农村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取得的成就 | 第22-30页 |
1.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制度到位 | 第22-24页 |
2.有一支可信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队伍 | 第24-27页 |
3.学生自身的品德发展呈健康态势 | 第27-29页 |
4.家长能够为子女进行初步的思想品德教育 | 第29-30页 |
(三)农村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43页 |
1.部分学校轻视了思想品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 第30-34页 |
2.部分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业务素质不高 | 第34-39页 |
3.部分学生缺乏自我教育的能力且攀比心理较为严重 | 第39-41页 |
4.部分家长认识欠缺且隔代教育现象较为突出 | 第41-43页 |
(四)农村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3-48页 |
1.教育体制影响了学校对思想品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 第43-44页 |
2.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阻碍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升 | 第44-45页 |
3.学生自身认识的欠缺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形成 | 第45-46页 |
4.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影响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观念 | 第46-48页 |
三、加强农村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 第48-59页 |
(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 第48-50页 |
1.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 第48-49页 |
2.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 | 第49-50页 |
(二)大力提升教师课堂教育的中心环节作用 | 第50-53页 |
1.创新教学模式 | 第50-51页 |
2.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 第51-53页 |
3.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 | 第53页 |
(三)着力提升学生自身教育的内在规定性作用 | 第53-55页 |
1.转变自身对思想品德教育的片面认识 | 第53-54页 |
2.加强自身于校内外的践行 | 第54页 |
3.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 第54-55页 |
(四)巩固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 第55-56页 |
1.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 第55页 |
2.与学校、教师建立联动机制 | 第55-56页 |
3.寻找回农村发展的机会和空间,陪伴子女的成长 | 第56页 |
(五)倡导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 第56-59页 |
1.倡导教师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与多样化 | 第57-58页 |
2.倡导学生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与多样化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注释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 一 | 第67-68页 |
附录 二 | 第68-71页 |
附录 三 | 第71-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