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4-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 引言 | 第13-25页 |
1.1 芍药的应用价值及现状 | 第13-14页 |
1.2 芍药芽休眠解除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1 低温对解除芍药芽休眠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2 生长调节剂对解除芍药芽休眠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3 其他方法对解除休眠的影响 | 第16页 |
1.3 赤霉素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3.1 赤霉素简介 | 第16页 |
1.3.2 赤霉素生物合成代谢途径 | 第16-18页 |
1.3.3 赤霉素与休眠相关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4 GA20-氧化酶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1.4.1 GA20ox在赤霉素合成途径中的作用 | 第18-19页 |
1.4.2 GA20ox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19-21页 |
1.4.3 GA20ox基因的表达 | 第21-22页 |
1.4.4 GA20ox基因的功能 | 第22-23页 |
1.5 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41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5-28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5页 |
2.1.2 试材的培养及处理 | 第25页 |
2.1.3 菌株和载体 | 第25-26页 |
2.1.4 主要试剂及配置 | 第26-27页 |
2.1.5 主要仪器 | 第27页 |
2.1.6 引物及序列测定 | 第27-28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8-41页 |
2.2.1 芍药PlGA20ox基因cDNA序列的克隆 | 第28-34页 |
2.2.2 芍药PlGA20ox基因不同器官表达分析 | 第34页 |
2.2.3 休眠解除进程中PlGA20ox的表达与内源GA3含量测定 | 第34-36页 |
2.2.4 载体构建及转化农杆菌 | 第36-38页 |
2.2.5 亚细胞定位 | 第38页 |
2.2.6 芍药PlGA20ox基因转化拟南芥 | 第38-4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56页 |
3.1 芍药PlGA20ox基因cDNA序列的克隆 | 第41-48页 |
3.1.1 芍药芽总RNA提取 | 第41页 |
3.1.2 中间片段的克隆 | 第41-42页 |
3.1.3 3’RACE的克隆 | 第42-43页 |
3.1.4 全长cDNA序列的获得 | 第43-44页 |
3.1.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4-48页 |
3.2 芍药PlGA20ox基因不同器官表达分析 | 第48页 |
3.3 休眠解除进程中PlGA20ox的表达与内源GA3含量测定 | 第48-49页 |
3.3.1 PlGA20ox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8-49页 |
3.3.2 内源GA3含量的测定 | 第49页 |
3.3.3 PlGA20ox基因和内源GA3相关性分析 | 第49页 |
3.4 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农杆菌 | 第49-50页 |
3.5 亚细胞定位 | 第50-51页 |
3.6 芍药PlGA20ox基因转化拟南芥 | 第51-56页 |
3.6.1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和鉴定 | 第51-52页 |
3.6.2 超表达PlGA20ox基因的拟南芥株系相关表征分析 | 第52-56页 |
4 讨论 | 第56-60页 |
4.1 芍药PlGA20ox基因及其蛋白结构 | 第56页 |
4.2 芍药PlGA20ox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 第56-57页 |
4.3 芍药PlGA20ox基因不同组织器官表达特性 | 第57页 |
4.4 休眠解除进程中PlGA20ox基因表达量和内源GA3含量相关性分析 | 第57-58页 |
4.5 超表达PlGA20ox基因拟南芥的筛选和鉴定 | 第58页 |
4.6 PlGA20ox基因的功能研究 | 第58-60页 |
5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