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1页 |
1.1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概述 | 第13-14页 |
1.2 植被缓冲带 | 第14-17页 |
1.2.1 植被缓冲带构建要素及去除径流污染物效果的研究 | 第14-16页 |
1.2.2 径流污染物在植被缓冲带中的截留机理 | 第16页 |
1.2.3 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1.3 生物炭 | 第17-18页 |
1.3.1 生物炭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的应用及研究 | 第17-18页 |
1.3.2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18页 |
1.4 豆科与禾本科混播技术 | 第18-19页 |
1.4.1 豆禾混播优越性 | 第18页 |
1.4.2 豆禾混播在农业面源污染上的应用 | 第18-19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不同生物炭用量对外源氮磷等污染物拦截效果的研究 | 第21-3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2.1.1 材料 | 第21-22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2-2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9页 |
2.2.1 生物炭对污水下渗速度的影响 | 第24-26页 |
2.2.2 生物炭对土柱系统拦截TN的影响 | 第26-27页 |
2.2.3 生物炭对土柱系统拦截TP的影响 | 第27-28页 |
2.2.4 生物炭对土柱系统拦截COD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 讨论 | 第29-32页 |
2.3.1 生物炭对污水下渗速度的影响 | 第29页 |
2.3.2 生物炭对系统拦截TN、TP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3 有效运行期间生物炭对TN、TP、COD综合拦截效率的影响 | 第30-32页 |
第三章 不同豆禾混播与生物炭结合对外源氮磷等污染物拦截效果的研究 | 第32-5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6页 |
3.1.1 材料 | 第32-33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3-3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6-55页 |
3.2.1 草本植被系统对污水的拦截作用 | 第36-40页 |
3.2.2 草本植被系统对外源TN的拦截作用 | 第40-46页 |
3.2.3 草本植被系统对外源TP的拦截作用 | 第46-51页 |
3.2.4 草本植被系统对外源COD的拦截作用 | 第51-55页 |
3.3 讨论 | 第55-58页 |
3.3.1 草本植被对污水物理拦截的影响 | 第55-56页 |
3.3.2 草本植被对外源氮素、磷素的影响 | 第56-57页 |
3.3.3 不同处理实验运行期间污染物综合拦截效果 | 第57-58页 |
第四章 豆禾混播?生物炭植物缓冲带系统室外验证 | 第58-6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4.1.1 材料 | 第58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58-6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2页 |
4.2.1 草本缓冲带污染物拦截效果 | 第60-61页 |
4.2.2 草本植被缓冲带污染物拦截量 | 第61-62页 |
4.3 讨论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