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7页 |
| 1.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2. 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2.1 学界对《四书》历史研究的回顾 | 第10-11页 |
| 2.2 学界对吕祖谦的家学渊源学术交流与《四书》关系的研究 | 第11-13页 |
| 2.3 学界对吕祖谦理学思想与《四书》关系的研究 | 第13-14页 |
| 2.4 学界关于吕祖谦与《四书》关系的整体评价 | 第14-15页 |
| 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7页 |
| 第一章 吕祖谦和他生活的时代 | 第17-27页 |
| 1.1 时代背景 | 第17-23页 |
| 1.1.1 政治形势 | 第18-19页 |
| 1.1.2 经济背景 | 第19-21页 |
| 1.1.3 学术背景 | 第21-23页 |
| 1.2 家学渊源 | 第23-27页 |
| 第二章 吕祖谦对《四书》哲学思想的阐释 | 第27-39页 |
| 2.1 天理论 | 第27-30页 |
| 2.2 仁说 | 第30-34页 |
| 2.3 修养论 | 第34-39页 |
| 第三章 吕祖谦对《四书》的政治思想及理想人格的阐发 | 第39-55页 |
| 3.1 为政以德 | 第39-41页 |
| 3.2 为官者应注重自我修养 | 第41-45页 |
| 3.3 注重施政的具体效果 | 第45-49页 |
| 3.4 理想人格 | 第49-55页 |
| 第四章 吕祖谦与朱熹、张拭的《四书》研究比较 | 第55-67页 |
| 4.1 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比较 | 第55-60页 |
| 4.2 与张栻《论语说》、《孟子解》比较 | 第60-67页 |
| 结语 | 第67-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3-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