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物理学论文--固体物理学论文--表面物理学论文

基于电—磁耦合模式的表面等离激元手性机理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1 绪论第10-34页
    1.1 引言第10-11页
    1.2 表面等离激元概述第11-17页
        1.2.1 金属的介电常数第11-12页
        1.2.2 表面等离极化激元第12-14页
        1.2.3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第14-16页
        1.2.4 表面等离激元的仿真计算方法第16-17页
    1.3 光学手性第17-21页
        1.3.1 手性的发展概况第17-19页
        1.3.2 手性的表征第19-21页
    1.4 表面等离激元手性第21-32页
        1.4.1 表面等离激元手性结构的分类及响应机理第22-31页
        1.4.2 表面等离激元手性光学的应用第31-32页
    1.5 论文选题及安排第32-34页
2 基于电-磁偶极耦合模式的非固有表面等离激元手性机理分析第34-50页
    2.1 引言第34-36页
    2.2 对称性破缺及偶极耦合理论第36-42页
        2.2.1 矩形劈裂环及其CD响应第36-38页
        2.2.2 耦合偶极子理论第38-39页
        2.2.3 电-磁偶极子相互耦合的解析模式分析第39-42页
    2.3 模式杂化及电磁混合第42-46页
        2.3.1 电-磁耦合过程的杂化分析第42-44页
        2.3.2 矩形劈裂环手性响应的电磁耦合分析第44-46页
    2.4 矩形劈裂环的结构参数对手性响应的影响第46-48页
    2.5 本章小结第48-50页
3 基于电-磁偶极耦合模式的固有表面等离激元手性机理分析第50-65页
    3.1 引言第50页
    3.2 固有手性响应的耦合偶极理论第50-53页
        3.2.1 电-磁偶极耦合的解析模式第50-51页
        3.2.2 解析计算第51-53页
    3.3 Born-Kuhn模型的偶极耦合分析第53-55页
    3.4 其它三维手性表面等离激元的耦合偶极分析第55-64页
    3.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4 Fano协助增强表面等离激元CD响应的研究第65-78页
    4.1 引言第65页
    4.2 Fano共振与CD响应第65-68页
        4.2.1 Fano共振第65-67页
        4.2.2 Fano共振与CD响应第67页
        4.2.3 物理模型第67-68页
    4.3 Au-Ag纳米二聚体的Fano共振第68-70页
    4.4 其它参数对CD响应的影响第70-77页
        4.4.1 不同材料对表面等离激元手性的影响第70-73页
        4.4.2 纳米米之间不同间距对手性的影响第73-74页
        4.4.3 结构尺寸对表面等离激元手性的影响第74-77页
    4.5 本章小结第77-78页
5 表面等离激元手性传感特性研究第78-88页
    5.1 引言第78-79页
    5.2 表面等离激元Fano共振和CD响应传感特性研究第79-82页
        5.2.1 Au-Ag纳米米二聚体Fano共振传感特性第79-81页
        5.2.2 Au-Ag纳米米二聚体CD传感特性第81-82页
    5.3 矩形劈裂环近场手性传感特性研究第82-86页
    5.4 本章小结第86-88页
6 结论与展望第88-92页
    6.1 主要结论第88-89页
    6.2 创新点第89-90页
    6.3 展望第90-92页
致谢第92-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6页
附录第106页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06页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栽培措施对机械收获油菜的影响
下一篇:玉稻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碳收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