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前言 | 第9-11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2.1 颈部疼痛的概述 | 第11-12页 |
2.1.1 颈部疼痛的定义 | 第11页 |
2.1.2 颈部疼痛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2 颈部疼痛的发病机理 | 第12-14页 |
2.2.1 颈部疼痛的中医发病机理 | 第12-13页 |
2.2.2 颈部疼痛的西医发病机理 | 第13-14页 |
2.3 颈部疼痛的治疗方法 | 第14-16页 |
2.3.1 健身气功疗法 | 第14-15页 |
2.3.2 推拿疗法 | 第15-16页 |
2.3.3 针灸疗法 | 第16页 |
2.4 大学生患有颈部疼痛的原因 | 第16-17页 |
2.4.1 电子设备使用的影响 | 第16-17页 |
2.4.2 不良姿势的影响 | 第17页 |
2.4.3 缺乏锻炼的影响 | 第17页 |
2.5 大学生患有颈部疼痛的危害 | 第17-18页 |
2.6 简化McGill疼痛问卷表的研究现状 | 第18页 |
2.7 国内外研究不足 | 第18-19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9-28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0-28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20页 |
3.2.2 专家咨询法 | 第20-23页 |
3.2.3 实验法 | 第23-28页 |
3.2.3.1 实验分组 | 第23-24页 |
3.2.3.2 实验对象纳入标准 | 第24页 |
3.2.3.3 实验对象排除标准 | 第24页 |
3.2.3.4 实验对象脱落标准 | 第24-25页 |
3.2.3.5 实验对象中止标准 | 第25页 |
3.2.3.6 实验设计 | 第25-27页 |
3.2.3.7 评定方法 | 第27-28页 |
3.2.4 数理统计法 | 第28页 |
4 研究结果 | 第28-33页 |
4.1 实验前数据的对比结果 | 第28-31页 |
4.1.1 实验前,两组间颈部关节ROM比较 | 第28-29页 |
4.1.2 实验前,两组疼痛分级指数比较 | 第29-30页 |
4.1.3 实验前,两组VAS评分比较 | 第30页 |
4.1.4 实验前, 两组现有疼痛程度比较 | 第30-31页 |
4.2 实验前后所测指标数据的对比结果 | 第31-33页 |
4.2.1 实验前后,两组颈部关节ROM各指标活动变化比较 | 第31-32页 |
4.2.2 实验前后,两组疼痛分级指数变化比较 | 第32页 |
4.2.3 实验前后,两组VAS变化比较 | 第32-33页 |
4.2.4 实验前后,两组现有疼痛程度变化比较 | 第33页 |
5 分析与讨论 | 第33-38页 |
5.1“健身气功六式”的选择依据 | 第34-35页 |
5.2 推拿疗法实施部位的依据 | 第35-36页 |
5.3 “健身气功六式”结合推拿疗法的整体作用 | 第36-38页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38-40页 |
6.1 结论 | 第38页 |
6.2 建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附录 | 第43-57页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