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材二辊矫直工艺过程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矫直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0-15页 |
| 1.2.1 国内外二辊矫直设备的发展 | 第10-11页 |
| 1.2.2 国内外二辊矫直辊形曲线的发展 | 第11-14页 |
| 1.2.3 国内外二辊矫直工艺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第2章 棒材二辊矫直工艺过程仿真 | 第17-33页 |
| 2.1 引言 | 第17页 |
| 2.2 棒材二辊矫直过程建模 | 第17-22页 |
| 2.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17-18页 |
| 2.2.2 定义材料属性 | 第18-20页 |
| 2.2.3 选择算法及划分网格 | 第20-21页 |
| 2.2.4 设置接触类型及边界条件 | 第21-22页 |
| 2.2.5 设置输出变量及提交作业分析 | 第22页 |
| 2.3 仿真过程分析 | 第22-31页 |
| 2.3.1 矫直过程的接触分析 | 第22-24页 |
| 2.3.2 应力分析 | 第24-27页 |
| 2.3.3 应变分析 | 第27-28页 |
| 2.3.4 残余应力分析 | 第28-29页 |
| 2.3.5 矫直力分析 | 第29-30页 |
| 2.3.6 直线度分析 | 第30-31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 第3章 二辊矫直工艺参数研究 | 第33-47页 |
| 3.1 引言 | 第33页 |
| 3.2 辊缝对矫直质量的影响 | 第33-38页 |
| 3.2.1 辊缝对压弯程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 3.2.2 辊缝对矫直力的影响 | 第34-35页 |
| 3.2.3 辊缝对应变的影响 | 第35-36页 |
| 3.2.4 辊缝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36页 |
| 3.2.5 辊缝对直线度的影响 | 第36-38页 |
| 3.3 导板间距对矫直质量的影响 | 第38-41页 |
| 3.3.1 导板间距对矫直力的影响 | 第38-39页 |
| 3.3.2 导板间距对应变的影响 | 第39页 |
| 3.3.3 导板间距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39-40页 |
| 3.3.4 导板间距对直线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 3.4 矫直辊倾角对矫直质量的影响 | 第41-44页 |
| 3.4.1 矫直辊倾角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42页 |
| 3.4.2 矫直辊倾角对矫后直线度的影响 | 第42-44页 |
| 3.5 摩擦系数对矫直质量的影响 | 第44-46页 |
| 3.5.1 摩擦系数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44-45页 |
| 3.5.2 摩擦系数对矫后直线度的影响 | 第45-46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4章 二辊矫直工艺理论模型及解析 | 第47-63页 |
| 4.1 引言 | 第47页 |
| 4.2 二辊矫直过程的基本描述 | 第47页 |
| 4.3 小曲率平面弯曲弹复理论简述 | 第47-49页 |
| 4.3.1 基本假设 | 第47-48页 |
| 4.3.2 几何约束方程和弹复方程 | 第48-49页 |
| 4.4 二辊矫直过程理论模型的建立 | 第49-56页 |
| 4.4.1 基本假设 | 第49-50页 |
| 4.4.2 圆形截面曲梁纯弯曲回弹分析 | 第50-52页 |
| 4.4.3 矫直速度计算 | 第52-53页 |
| 4.4.4 矫直力分析计算 | 第53-55页 |
| 4.4.5 塑区比分析计算 | 第55-56页 |
| 4.5 二辊矫直工艺解析 | 第56-61页 |
| 4.5.1 圆材及矫直辊辊型的选择 | 第57-58页 |
| 4.5.2 矫直过程中的曲率变化解析 | 第58-60页 |
| 4.5.3 二辊矫直过程中的塑区比 | 第60页 |
| 4.5.4 二辊矫直过程中的弯矩和矫直力 | 第60-61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结论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