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光化学烟雾论文

北京北郊夏季臭氧及其前体物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1章 绪论第14-27页
    1.1 对流层臭氧污染问题第14-21页
        1.1.1 大气化学中的臭氧第14-18页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0页
        1.1.3 环境效应和气候效应第20-21页
    1.2 臭氧敏感性化学研究第21-22页
    1.3 臭氧前体物VOCs研究现状第22-24页
        1.3.1 VOCs的变化特征第22-23页
        1.3.2 VOCs的化学反应活性及其损耗量第23页
        1.3.3 VOCs的来源第23-24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4-25页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5-27页
        1.5.1 研究内容第25页
        1.5.2 技术路线图第25-27页
第2章 研究方法与观测实验第27-33页
    2.1 外场观测概述第27-29页
        2.1.1 站点简介第27页
        2.1.2 观测物种及仪器第27-29页
    2.2 数据分析方法第29-33页
        2.2.1 气流轨迹模式(Hysplit)第29-30页
        2.2.2 臭氧生成效率(OPE)第30页
        2.2.3 VOCs反应活性第30-31页
        2.2.4 VOCs化学损耗量第31-32页
        2.2.5 正矩阵因子分析方法(PMF)第32-33页
第3章 臭氧及其前体物污染特征第33-46页
    3.1 气象要素概况第33页
    3.2 臭氧污染特征第33-37页
        3.2.1 臭氧浓度特征第33-35页
        3.2.2 臭氧日变化特征第35页
        3.2.3 反"周末效应"第35-36页
        3.2.4 与其他站点日变化对比第36-37页
    3.3 无机气态前体物污染特征第37-39页
        3.3.1 无机气态前体物浓度特征第37-38页
        3.3.2 无机气态前体物日变化特征第38-39页
    3.4 VOCs污染特征第39-45页
        3.4.1 VOCs浓度特征第39-42页
        3.4.2 VOCs日变化特征第42-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4章 臭氧污染的影响因素第46-64页
    4.1 影响臭氧浓度的因素分析第46-49页
        4.1.1 气象因素的影响第46-49页
        4.1.2 无机气态前体物的影响第49页
    4.2 典型臭氧过程影响因素分析第49-52页
        4.2.1 臭氧峰值滞后日第50-51页
        4.2.2 夜间臭氧高值日第51-52页
    4.3 臭氧重污染过程分析第52-58页
        4.3.1 臭氧重污染过程特征第52-55页
        4.3.2 臭氧重污染的消退与污染物清除第55-56页
        4.3.3 污染气团来源分析第56-58页
    4.4 气团光化学年龄与臭氧的关系第58-59页
    4.5 基于观测的臭氧敏感性化学分析第59-62页
        4.5.1 VOCs/NOx第59-61页
        4.5.2 臭氧生成效率分析第61-62页
    4.6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5章 VOCS对臭氧生成的贡献第64-80页
    5.1 VOCs的化学反应活性第64-69页
    5.2 VOCs的化学损耗第69-72页
    5.3 VOCs的来源解析第72-78页
        5.3.1 VOCs特征物种比值分析第72-75页
        5.3.2 PMF解析结果第75-78页
    5.4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6章 总结与讨论第80-83页
    6.1 结论第80-82页
    6.2 展望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94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94-95页
致谢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集合经验模式分解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齿轮故障诊断
下一篇:改革开放以来电影中女性拯救形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