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1-21页 |
第一节 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法 | 第11-14页 |
1. "中风"病名探源 | 第11-12页 |
1.1 《黄帝内经》中关于中风的记载 | 第11页 |
1.2 汉代张仲景对中风的记载 | 第11页 |
1.3 隋唐时期对中风的记载 | 第11页 |
1.4 宋金元时期对中风的记载 | 第11页 |
1.5 明清时期对中风的记载 | 第11-12页 |
1.6 近现代对中风的相关记载 | 第12页 |
2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 第12-13页 |
2.1 "外风"与"内风"立论 | 第12页 |
2.2 "非风"立论 | 第12-13页 |
2.3 现代研究 | 第13页 |
3 中风病的中医治法 | 第13-14页 |
3.1 中风病的辩证论治 | 第13-14页 |
3.2. 针灸治疗 | 第14页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关于脑梗死的相关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1 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病因分析 | 第14-15页 |
2 急性脑梗死的损伤机制 | 第15-16页 |
3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 | 第16-17页 |
第三节 神经再生的研究概述 | 第17-21页 |
1 神经再生的概念 | 第17页 |
2 神经营养因子 | 第17-19页 |
2.1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 | 第18-19页 |
2.2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 第19页 |
3 神经再生标志物 | 第19-20页 |
3.1 生长相关蛋白(GAP-43) | 第19-20页 |
3.2 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Ⅲ) | 第20页 |
4. 中医药对神经再生的调控作用 | 第20-21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1-34页 |
1. 实验目的 | 第21页 |
2. 造模:大脑中动脉阻塞( 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O)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 第21-2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2.2 实验方案 | 第21页 |
2.3 模型制备 | 第21-22页 |
2.4 神经缺陷症状评价 | 第22页 |
2.5 模型纳入标准 | 第22页 |
2.6 脑梗死程度的测定 | 第22-24页 |
2.7 成活率 | 第24-25页 |
2.8 统计结果 | 第25页 |
3 神经再生微环境检测 | 第25-28页 |
3.1 实验目的 | 第25页 |
3.2 实验材料及器材 | 第25-26页 |
3.3 实验步骤 | 第26页 |
3.4 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3.5 统计结果 | 第27-28页 |
4. 神经再生标志物检测——WesternBlot: β-TubulinⅢ、GAP-43 | 第28-34页 |
4.1 实验目的 | 第28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4.3 实验步骤 | 第29-31页 |
4.4 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4.5 统计结果 | 第32-34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4-36页 |
1.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4页 |
2. 蒲参胶囊药物分析 | 第34-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