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问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4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13页 |
1.4.1 研究重点 | 第13页 |
1.4.2 研究难点 | 第13页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1.5.1 研究视角上的创新 | 第13页 |
1.5.2 研究内容上的创新 | 第13-14页 |
2 相关理论与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14-21页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4页 |
2.1.1 新生代农民工 | 第14页 |
2.1.2 城市融入 | 第14页 |
2.2 可行能力理论 | 第14-16页 |
2.3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2.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2.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8-20页 |
2.4 研究评述 | 第20-21页 |
3 重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总体情况分析 | 第21-28页 |
3.1 重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政策环境分析 | 第21-23页 |
3.2 重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制度供给分析 | 第23-24页 |
3.2.1 全面推进农民工转户进城的户籍制度改革 | 第23-24页 |
3.2.2“人人社保”的制度体系已见雏形 | 第24页 |
3.2.3 以公共租赁房为重点探索覆盖农民工的住房保障模式 | 第24页 |
3.3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基本特征分析 | 第24-28页 |
4 重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分析 | 第28-39页 |
4.1 经济融入问题 | 第28-32页 |
4.1.1 工资情况分析 | 第28-29页 |
4.1.2 就业情况分析 | 第29-30页 |
4.1.3 住房问题凸显 | 第30-32页 |
4.2 社会融入问题 | 第32-36页 |
4.2.1 生活方式与城市居民脱轨 | 第32页 |
4.2.2 社会交往范围狭窄 | 第32-35页 |
4.2.3 社会参与机会很少 | 第35-36页 |
4.2.4 社会保障程度不高 | 第36页 |
4.3 心理融入问题 | 第36-39页 |
4.3.1 城市认同感高,归属感较低 | 第36-38页 |
4.3.2 心理抵触(不公平感)诱发城市犯罪的风险 | 第38-39页 |
5 可行能力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39-48页 |
5.1 政治性因素—社会制度政策缺失 | 第39-40页 |
5.1.1 新生代农民工组织建设不足 | 第39-40页 |
5.1.2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渠道不畅,意见表达机制不完善 | 第40页 |
5.1.3 政治选举制度的制约 | 第40页 |
5.2 经济性因素——经济条件和收入分配环境较差 | 第40-42页 |
5.2.1 城市过高的生活成本的限制 | 第41页 |
5.2.2 收入分配制度不健全 | 第41-42页 |
5.3 机会性因素—城市发展机会较少 | 第42-44页 |
5.3.1 二元就业制度的不健全 | 第42-43页 |
5.3.2 享受公共服务的机会不均等 | 第43-44页 |
5.4 透明性因素—信息供给的不对称和不公平 | 第44-46页 |
5.4.1 用人单位信用缺失 | 第44-45页 |
5.4.2 信息供给与共享不对称 | 第45-46页 |
5.5 保障性因素—面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缺失 | 第46-48页 |
5.5.1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 | 第46-47页 |
5.5.2 管理服务的缺位 | 第47-48页 |
6 重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对策建议 | 第48-55页 |
6.1 制度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 第48-49页 |
6.1.1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组织建设 | 第48-49页 |
6.1.2 疏通利益表达渠道,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平等政治参与 | 第49页 |
6.1.3 改革选举制度 | 第49页 |
6.2 经济条件和经济环境的优化 | 第49-51页 |
6.2.1 降低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成本 | 第49-50页 |
6.2.2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 | 第50-51页 |
6.3 社会机会的赋予 | 第51-52页 |
6.3.1 改革就业制度,增加就业机会 | 第51页 |
6.3.2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51-52页 |
6.4 就业信息供给的充分性 | 第52-53页 |
6.4.1 规范劳动合同,加强信用建设 | 第52页 |
6.4.2 加强信息建设,保证信息公开透明 | 第52-53页 |
6.5 社会保障制度完善 | 第53-55页 |
6.5.1 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险体系 | 第53-54页 |
6.5.2 建立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救济体系 | 第54-55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5-56页 |
7.1.1 可行能力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有直接影响和制约作用 | 第55页 |
7.1.2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出现诸多问题 | 第55页 |
7.1.3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出现问题的原因复杂 | 第55页 |
7.1.4 要以可行能力提升为突破口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 | 第55-56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56-57页 |
7.2.1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进一步计量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的影响因素 | 第56页 |
7.2.2 定量评估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可行能力水平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65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2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 | 第62页 |
C. 调查问卷 | 第62-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