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案情介绍 | 第12-13页 |
(一) 案由 | 第12页 |
(二) 基本案情 | 第12-13页 |
二、案件焦点和争议与分歧意见 | 第13-15页 |
(一) 案件焦点 | 第13页 |
(二) 争议与分歧意见 | 第13-15页 |
1. 王某、张某、孙某三人行为的定性 | 第13-15页 |
2. 朱某行为的定性 | 第15页 |
三、法理分析 | 第15-29页 |
(一) 民事债权债务关系是建立在等价有偿的基础上 | 第16页 |
(二) 抢劫罪的客观特征是行为人当场采取暴力、胁迫等抑制被害人反抗的手段当场强取财物的行为 | 第16-20页 |
1. 手段行为的抑制性 | 第16-18页 |
2. 当场性的理解 | 第18-20页 |
3. 目的行为—强取财物 | 第20页 |
(三) 敲诈勒索罪的客观方面是行为人实施威胁、要挟等使被害人恐惧的手段迫使其交出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 | 第20-22页 |
1. 敲诈行为和勒索行为的理解 | 第20-21页 |
2. 数额较大的界定 | 第21-22页 |
(四) 索取债务行为的性质研究 | 第22-29页 |
1. 索取债务行为中民事行为与刑事犯罪行为的界限 | 第22-25页 |
2. 因索债目的构成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的区分 | 第25-27页 |
3. 共同犯罪 | 第27-29页 |
四、研究结论 | 第29-32页 |
(一) 对王某、张某、孙某行为的定性 | 第29-31页 |
1. 王某、张某、孙某三被告构成抢劫罪 | 第29-30页 |
2. 王某、张某、孙某不构成犯罪和定敲诈勒索罪的分析 | 第30-31页 |
(二) 对朱某行为的定性 | 第31-32页 |
1. 朱某构成抢劫罪,是共同犯罪中的胁从犯 | 第31页 |
2. 朱某不构成犯罪的不合理之处的分析 | 第31-32页 |
致谢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