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油田王窑南地区延安组储层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8-15页 |
0.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0.2 储层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0.3 储层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0.4 储层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0.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0.6 完成工作量 | 第13-14页 |
0.7 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20页 |
1.1 工区位置 | 第15页 |
1.2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5-17页 |
1.2.1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5-16页 |
1.2.2 区域构造演化 | 第16-17页 |
1.3 区域油藏形成条件 | 第17-18页 |
1.4 区域地层特征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沉积相分析 | 第20-29页 |
2.1 沉积相标志 | 第20-23页 |
2.1.1 沉积岩颜色 | 第20页 |
2.1.2 岩石类型特征 | 第20页 |
2.1.3 沉积构造特征 | 第20-23页 |
2.1.4 测井曲线资料 | 第23页 |
2.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23-25页 |
2.3 单井沉积相分析 | 第25-27页 |
2.4 多井沉积相分析 | 第27页 |
2.5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27-29页 |
2.5.1 延 92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27-28页 |
2.5.2 延8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储层特征分析 | 第29-42页 |
3.1 岩石学特征 | 第29-31页 |
3.1.1 砂岩类型 | 第29-30页 |
3.1.2 砂岩中的填隙物 | 第30页 |
3.1.3 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及其意义 | 第30-31页 |
3.2 储层微观特征 | 第31-35页 |
3.2.1 储层孔隙类型 | 第31-33页 |
3.2.2 储层孔隙半径 | 第33-34页 |
3.2.3 储层喉道宽度 | 第34-35页 |
3.2.4 储层喉道组合 | 第35页 |
3.2.5 储层不同沉积微相孔隙结构特征 | 第35页 |
3.3 储层物性分布 | 第35-42页 |
3.3.1 垂向上物性分布 | 第35页 |
3.3.2 平面上物性分布 | 第35-42页 |
第四章 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50页 |
4.1 沉积作用控制因素 | 第42-43页 |
4.1.1 母岩性质对储层的影响 | 第42页 |
4.1.2 沉积相对储层的影响 | 第42-43页 |
4.2 成岩作用控制因素 | 第43-48页 |
4.2.1 成岩作用阶段 | 第43-44页 |
4.2.2 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的主要因素 | 第44-48页 |
4.3 构造作用控制因素 | 第48-50页 |
4.3.1 不整合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2 断裂构造对储层的影响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储层分类、评价以及有利勘探区域预测 | 第50-54页 |
5.1 储层分类及评价 | 第50页 |
5.2 有利勘探区域评价 | 第50-54页 |
5.2.1 储层综合评价 | 第50-51页 |
5.2.2 有利区块预测 | 第51-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