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与效率视野下的侦查构造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侦查构造的一般问题 | 第12-26页 |
(一) 侦查构造的相关概念 | 第12-15页 |
1. 构造与相关概念 | 第12-14页 |
2. 侦查构造的概念 | 第14-15页 |
(二) 侦查构造的基本类型 | 第15-19页 |
1. 侦查目的与侦查构造 | 第15-16页 |
2. 侦查构造的基本类型 | 第16-19页 |
(三) 侦查构造的研究意义 | 第19-22页 |
1. 侦查构造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9-20页 |
2. 侦查构造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20-22页 |
(四) 侦查构造的历史沿革 | 第22-26页 |
1. 国外侦查构造的历史演变 | 第22-25页 |
2. 国内侦查构造的历史演变 | 第25-26页 |
二、侦查构造的基本要素 | 第26-30页 |
(一) 侦查内部构造的基本要素 | 第26-29页 |
1. 侦查内部构造中的控诉职能主体 | 第27页 |
2. 侦查内部构造中的辩护职能主体 | 第27页 |
3. 侦查内部构造中的裁判职能主体 | 第27-28页 |
4. 控诉、辩护、裁判三者间的辩证关系 | 第28-29页 |
(二) 侦查外部构造的基本要素 | 第29-30页 |
1. 侦查与起诉之间的辩证关系 | 第29-30页 |
2. 侦查与审判之间的辩证关系 | 第30页 |
三、我国现代侦查构造的缺陷 | 第30-40页 |
(一) 控辩双方对立而非对等 | 第31-33页 |
1. 犯罪嫌疑人被迫变相“自证其罪” | 第31-32页 |
2. 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被压抑 | 第32页 |
3. 律师被实质性的排除在侦查之外 | 第32-33页 |
(二) 侦查权极度膨胀且缺少有效制约 | 第33-36页 |
1. 侦查权过于泛化 | 第34页 |
2. 侦查权的行使超越法定界限 | 第34-35页 |
3. 对权力监督的实质性缺位 | 第35-36页 |
(三) 侦查行为不具有可诉性 | 第36-37页 |
1. 侦查行为可诉性的理论基础 | 第36页 |
2. 侦查行为可诉性的现实缺位 | 第36-37页 |
(四) 侦、诉分离,效率低下 | 第37-39页 |
1. 侦、诉分离与迅速及时原则相悖 | 第37-38页 |
2. 侦、诉分离严重浪费司法资源 | 第38页 |
3. 侦、诉分离降低诉讼效率 | 第38-39页 |
(五) 侦审界限模糊导致侦查外部构造异形 | 第39-40页 |
1. 庭审调查的实质范围极度狭小 | 第39页 |
2. 庭前预断,审判受侦查结论的影响 | 第39-40页 |
3. 庭审质证不充分,判决被侦查笔录预断 | 第40页 |
4. 政法委协调定案使侦查引导判决 | 第40页 |
四、中国特色侦查构造的重塑 | 第40-48页 |
(一) 侦查内部构造无需引入中立司法第三方 | 第41-43页 |
1. 引入中立的司法第三方不具有可行性 | 第41-42页 |
2. 引入中立的司法第三方无充分的必要性 | 第42-43页 |
(二) 侦查权力沉位,打破侦、诉界限 | 第43-45页 |
1. 检察引导侦查的现实基础 | 第44页 |
2. 检察引导侦查的具体构思 | 第44-45页 |
(三) 侦、审分离,确立审判的中心地位 | 第45-46页 |
1. 设置专职预审法官,形成断路模式 | 第45页 |
2. 严格贯彻直接言词原则 | 第45页 |
3. 禁止侦控方庭外对法官的影响 | 第45-46页 |
(四) 建立保释为常态,羁押为例外的保释制度 | 第46-48页 |
1. 建立保释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46页 |
2. 我国保释制度的现实缺位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