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CO_2地质储存原理及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1.2 地质封存CO_2泄漏的安全隐患 | 第14-15页 |
1.2 地质封存CO_2泄漏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1 对植物/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2 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生物量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3 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17-18页 |
1.2.4 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 第18-19页 |
1.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概述 | 第19-20页 |
1.4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第20-21页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23-34页 |
2.1 温室实验的设计与CO_2浓度设定 | 第23-25页 |
2.2 室外桶栽植株模拟实验平台设计 | 第25-27页 |
2.2.1 CO_2控制释放装置 | 第25-27页 |
2.2.2 CO_2泄漏浓度的设置 | 第27页 |
2.3 供试植物和土壤 | 第27-28页 |
2.4 实验所需仪器及试剂 | 第28-30页 |
2.4.1 实验主要仪器 | 第28-29页 |
2.4.2 实验主要试剂 | 第29-30页 |
2.5 测定指标及分析方法 | 第30-34页 |
2.5.1 土壤化学性质监测 | 第30页 |
2.5.2 植物生长形态指标测定 | 第30页 |
2.5.3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监测方法 | 第30-31页 |
2.5.4 土壤主要氧化还原酶及水解酶活性的测定 | 第31页 |
2.5.5 土壤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分析 | 第31-34页 |
第三章 不同浓度CO_2泄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34-53页 |
3.1 不同浓度CO_2泄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第34-38页 |
3.1.1 对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3.1.2 对土壤真菌数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3.1.3 对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 第36-38页 |
3.2 不同浓度CO_2泄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 第38-50页 |
3.2.1 对黑麦草实验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 第38-42页 |
3.2.2 对苋菜实验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 第42-50页 |
3.3 分析与讨论 | 第50-53页 |
第四章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研究 | 第53-65页 |
4.1 高通量测序技术下玉米实验区土壤细菌群落变化 | 第53-59页 |
4.1.1 玉米土壤样品细菌群落相关性分析 | 第53-54页 |
4.1.2 玉米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4-55页 |
4.1.3 玉米土壤样本物种组成分析 | 第55-57页 |
4.1.4 高浓度CO_2入侵对玉米土壤样本细菌相对丰度的影响 | 第57-59页 |
4.2 高通量测序技术下黑麦草实验区土壤细菌群落变化 | 第59-63页 |
4.2.1 黑麦草土壤样本测序结果及取样深度验证 | 第59页 |
4.2.2 黑麦草土壤样品细菌群落相关性分析 | 第59-60页 |
4.2.3 黑麦草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60-61页 |
4.2.4 黑麦草土壤样品细菌群落分布特征分析 | 第61-63页 |
4.2.5 黑麦草土壤样品间Beta多样性分析 | 第63页 |
4.3 分析与讨论 | 第63-65页 |
第五章 地质封存CO_2泄漏对土壤酶活性及地表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65-81页 |
5.1 对植物根际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第65-67页 |
5.2 对植物根际土壤水解酶活性的影响 | 第67-69页 |
5.3 对地表典型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69-73页 |
5.4 对地表典型植物根际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第73-78页 |
5.4.1 对土壤pH值的影响 | 第73-74页 |
5.4.2 对植物土壤肥力的影响 | 第74-76页 |
5.4.3 对植物土壤主要无机离子含量的影响 | 第76-77页 |
5.4.4 土壤化学性质与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相关性 | 第77-78页 |
5.5 分析与讨论 | 第78-81页 |
5.5.1 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分析 | 第78-79页 |
5.5.2 对地表植物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分析 | 第79-8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1-8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1-82页 |
6.2 建议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