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水体污染现状以及处理技术 | 第12-15页 |
1.1.1 水体中现存的污染状况 | 第12页 |
1.1.2 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 第12页 |
1.1.3 银的资源浪费以及回收价值 | 第12-13页 |
1.1.4 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技术 | 第13-15页 |
1.2 印迹技术及应用 | 第15-18页 |
1.2.1 分子印迹及原理 | 第15-16页 |
1.2.2 离子印迹技术 | 第16-18页 |
1.3 光催化技术 | 第18-19页 |
1.3.1 光催化机理 | 第18页 |
1.3.2 光催化应用 | 第18-19页 |
1.4 本课题探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离子印迹光催化剂聚合物的合成及水体中选择性去除银和有机污染物的应用研究 | 第20-38页 |
2.1 引言 | 第20-2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1-25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1-22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2.2.3 离子印迹光催化聚合物的合成 | 第22-23页 |
2.2.4 吸附实验 | 第23-24页 |
2.2.5 吸附动力学 | 第24页 |
2.2.6 竞争吸附 | 第24页 |
2.2.7 光降解甲基橙 | 第24-25页 |
2.2.8 解吸与循环利用 | 第2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5-36页 |
2.3.1 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25-26页 |
2.3.2 N_2吸附-脱附分析(BET) | 第26-27页 |
2.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7-28页 |
2.3.4 吸附实验 | 第28-34页 |
2.3.5 光降解实验 | 第34-35页 |
2.3.6 重复利用 | 第35-36页 |
2.4 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磁性可光催化还原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水体中回收银的应用研究 | 第38-64页 |
3.1 引言 | 第38-3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9-45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39-40页 |
3.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 第40-41页 |
3.2.3 银离子印迹聚合物Fe_3O_4@SiO_2@TiO_2-IIP的合成 | 第41-43页 |
3.2.4 光催化性能 | 第43页 |
3.2.5 吸附性能 | 第43页 |
3.2.6 选择性吸附 | 第43-44页 |
3.2.7 去吸附与再循环利用 | 第44页 |
3.2.8 光照强度与量子效率 | 第44-45页 |
3.2.9 实际工业废水实验 | 第45页 |
3.3 结果讨论 | 第45-62页 |
3.3.1 表征 | 第45-49页 |
3.3.2 光催化还原 | 第49-50页 |
3.3.3 吸附条件的影响 | 第50-57页 |
3.3.4 光催化移除Ag~+ | 第57-59页 |
3.3.5 光催化还原动力学 | 第59-61页 |
3.3.6 Ag的回收 | 第61-62页 |
3.4 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3-烯丙基罗丹宁聚合物的合成和热诱导还原银的性能研究 | 第64-76页 |
4.1 引言 | 第64-6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5-68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65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65-66页 |
4.2.3 罗丹宁聚合物的合成 | 第66-67页 |
4.2.4 吸附实验 | 第67页 |
4.2.5 吸附动力学 | 第67页 |
4.2.6 选择性吸附 | 第67-68页 |
4.2.7 热诱导还原实验 | 第68页 |
4.3 结果讨论 | 第68-75页 |
4.3.1 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68-69页 |
4.3.2 XPS分析 | 第69-70页 |
4.3.3 吸附实验 | 第70-74页 |
4.3.4 热诱导还原 | 第74-75页 |
4.4 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6-79页 |
5.1 结论 | 第76-77页 |
5.2 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