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4页 |
1.1 马来酸氟伏沙明(FLM)概述 | 第11-15页 |
1.1.1 FLM的基本性质 | 第11页 |
1.1.2 FLM的作用机制 | 第11-12页 |
1.1.3 FLM的临床应用 | 第12-14页 |
1.1.3.1 治疗抑郁症 | 第12-13页 |
1.1.3.2 治疗社会性焦虑疾病(SAD) | 第13页 |
1.1.3.3 治疗强迫症(OCD) | 第13-14页 |
1.1.3.4 治疗炎症性肠病(IBD)与肠易激综合征(IBS) | 第14页 |
1.1.4 FLM制剂研究情况 | 第14-15页 |
1.1.5 FLM的发展前景 | 第15页 |
1.2 微丸 | 第15-20页 |
1.2.1 微丸的特点 | 第16页 |
1.2.2 缓、控释微丸的分类 | 第16-18页 |
1.2.2.1 骨架型微丸 | 第16-17页 |
1.2.2.2 膜控型微丸 | 第17-18页 |
1.2.2.3 骨架与膜控技术结合型微丸 | 第18页 |
1.2.3 缓释微丸药物释放的原理 | 第18-20页 |
1.2.3.1 药物扩散释药机制 | 第18-19页 |
1.2.3.2 扩散与溶蚀结合的释药原理与技术 | 第19-20页 |
1.3 离心造粒法制备微丸的原理及工艺特点 | 第20-22页 |
1.3.1 离心造粒法的原理 | 第20-21页 |
1.3.2 离心造粒法的工艺流程 | 第21页 |
1.3.3 离心造粒法特点 | 第21-22页 |
1.4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离心滚丸法制备微丸原理及工艺初探 | 第24-40页 |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24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2.1.2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2.2 离心滚丸法制备微丸原理 | 第24-26页 |
2.3 离心滚丸法制备微丸的工艺因素考察 | 第26-38页 |
2.3.1 含药微丸评价指标的建立 | 第26页 |
2.3.2 离心滚丸机单因素考察 | 第26-32页 |
2.3.2.1 供液速度 | 第27-29页 |
2.3.2.2 鼓风频率 | 第29页 |
2.3.2.3 转盘转速 | 第29-30页 |
2.3.2.4 出风温度 | 第30-31页 |
2.3.2.5 雾化压力 | 第31页 |
2.3.2.6 滚丸时间 | 第31-32页 |
2.3.3 微丸含药量考察 | 第32-38页 |
2.3.3.1 含量测定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2-35页 |
2.3.3.2 影响微丸含药量的因素考察 | 第35-37页 |
2.3.3.3 含药微丸释放度的测定 | 第37-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马来酸氟伏沙明缓释胶囊处方前研究 | 第40-54页 |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40-41页 |
3.1.1 实验仪器 | 第40页 |
3.1.2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3.2 马来酸氟伏沙明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1-47页 |
3.2.1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FLM释放度方法的建立[1] | 第41-44页 |
3.2.1.1 FLM紫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1-44页 |
3.2.1.2 FLM释放度的测定 | 第44页 |
3.2.2 HPLC法测定马来酸氟伏沙明含量的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4-47页 |
3.3 FLM处方前研究 | 第47-53页 |
3.3.1 原料药的溶解速率 | 第47-48页 |
3.3.2 原料药的破坏性试验 | 第48-49页 |
3.3.3 与辅料的相容性 | 第49-51页 |
3.3.4 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51-52页 |
3.3.5 滤膜对FLM吸附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马来酸氟伏沙明骨架型缓释微丸的研制 | 第54-66页 |
4.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54页 |
4.1.1 实验仪器 | 第54页 |
4.1.2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4.2 FLM亲水性凝胶骨架微丸的研制 | 第54-64页 |
4.2.1 制备流程 | 第55页 |
4.2.2 处方筛选 | 第55-59页 |
4.2.2.1 粘合剂的选择 | 第55-56页 |
4.2.2.2 HPMC型号的选择 | 第56-58页 |
4.2.2.3 HPMC用量的考察 | 第58页 |
4.2.2.4 乳糖用量的考察 | 第58-59页 |
4.2.3 制备工艺优化 | 第59-62页 |
4.2.3.1 考察指标的建立 | 第59-60页 |
4.2.3.2 正交试验优化工艺 | 第60-62页 |
4.2.4 微丸制备重复性考察 | 第62-64页 |
4.3 微丸缓释机制的研究 | 第64-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马来酸氟伏沙明膜控型缓释微丸的研制 | 第66-82页 |
5.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66-67页 |
5.1.1 实验仪器 | 第66页 |
5.1.2 实验材料 | 第66-67页 |
5.2 FLM膜控型缓释微丸的处方筛选 | 第67-74页 |
5.2.1 处方单因素 | 第67-72页 |
5.2.1.1 包衣材料的选择 | 第67-68页 |
5.2.1.2 NE 30D用量的选择 | 第68-69页 |
5.2.1.3 包衣材料浓度的影响 | 第69-70页 |
5.2.1.4 抗黏剂用量的选择 | 第70-71页 |
5.2.1.5 二氧化钛用量的选择 | 第71页 |
5.2.1.6 致孔剂用量的选择 | 第71-72页 |
5.2.2 处方正交优化 | 第72-74页 |
5.3 FLM膜控型缓释微丸的工艺筛选 | 第74-80页 |
5.3.1 工艺单因素考察 | 第74-78页 |
5.3.1.1 NE 30D的热处理时间的考察 | 第74-75页 |
5.3.1.2 供液速度 | 第75页 |
5.3.1.3 转盘转速 | 第75-76页 |
5.3.1.4 鼓风频率 | 第76-77页 |
5.3.1.5 雾化压力 | 第77-78页 |
5.3.2 工艺优化 | 第78-79页 |
5.3.3 微丸制备重复性考察 | 第79-80页 |
5.4 微丸缓释机制的研究 | 第80-8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马来酸氟伏沙明缓释胶囊的初步稳定性考察 | 第82-90页 |
6.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82页 |
6.1.1 实验仪器 | 第82页 |
6.1.2 实验材料 | 第82页 |
6.2 FLM骨架微丸与膜控微丸的比较 | 第82-83页 |
6.3 FLM膜控型微丸稳定性考察 | 第83-88页 |
6.3.1 考察项目的建立 | 第83-84页 |
6.3.2 影响因素试验 | 第84-87页 |
6.3.3 加速试验 | 第87-8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结论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