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4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31页 |
1.1.1 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及现有问题 | 第11-13页 |
1.1.2 可持续发展与生活污水处理 | 第13-15页 |
1.1.3 发达国家生活污水资源化方式的现有探索 | 第15-23页 |
1.1.4 新型“上游浓缩”生活污水资源化处理 | 第23-31页 |
1.2 生活污水固液分离技术及其发展 | 第31-37页 |
1.2.1 污水处理典型固液分离技术简介 | 第31-32页 |
1.2.2 混凝过程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32-33页 |
1.2.3 吸附过程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33-34页 |
1.2.4 膜分离过程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34-37页 |
1.3 混凝 -吸附 -膜过程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 | 第37-39页 |
1.3.1 混凝过程和吸附过程对膜污染的控制 | 第37-38页 |
1.3.2 混凝-吸附-膜过程在地表水或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38页 |
1.3.3 混凝-吸附-膜过程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38-39页 |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39-42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39-40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40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40-42页 |
第2章 强化混凝过程筛选与优化研究 | 第42-6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7页 |
2.1.1 试验方法与步骤 | 第42-45页 |
2.1.2 试验材料 | 第45-46页 |
2.1.3 试验装置 | 第46页 |
2.1.4 试验分析方法及主要分析仪器 | 第46-47页 |
2.2 生活污水污染物可分离性预评估 | 第47-51页 |
2.2.1 污水原水基础指标分析结果 | 第48页 |
2.2.2 污染物几何尺寸分布 | 第48-51页 |
2.3 基于物质截留特性的强化混凝过程筛选 | 第51-57页 |
2.3.1 强化混凝过程对污水有机物几何尺寸分布的影响 | 第51-52页 |
2.3.2 基于物质截留率的Plackett-Burman法显著控制参数筛选 | 第52-57页 |
2.4 基于污水固液分离特性的强化混凝过程优化 | 第57-64页 |
2.4.1 强化混凝过程对污水固液分离特性的影响 | 第57-60页 |
2.4.2 基于污水固液分离特性的强化混凝过程优化 | 第60-6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3章 E-MCR运行方式初步研究 | 第66-10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66-74页 |
3.1.1 试验方法与步骤 | 第66-69页 |
3.1.2 试验装置 | 第69-73页 |
3.1.3 试验分析方法 | 第73-74页 |
3.2 强化混凝过程对生活污水膜过滤特性的影响 | 第74-81页 |
3.2.1 强化混凝过程对膜过滤特性的主要影响 | 第74-76页 |
3.2.2 强化混凝膜过滤过程定量化模拟研究 | 第76-81页 |
3.3 膜混凝反应器污水预浓缩膜类型比选研究 | 第81-87页 |
3.3.1 不同膜类型反应器过滤特性的变化情况 | 第81-82页 |
3.3.2 不同膜类型反应器有机物截留特性的变化情况 | 第82-84页 |
3.3.3 不同膜类型反应器浓缩特性的变化情况 | 第84-87页 |
3.4 膜混凝反应器污水预浓缩膜构型比选研究 | 第87-91页 |
3.4.1 不同膜构型反应器过滤特性的变化情况 | 第87-88页 |
3.4.2 不同膜构型反应器有机物截留特性的变化情况 | 第88-89页 |
3.4.3 不同膜构型反应器浓缩特性的变化情况 | 第89-91页 |
3.5 膜混凝反应器污水预浓缩运行特性初步研究 | 第91-99页 |
3.5.1 膜混凝反应器单周期对比试验 | 第91-94页 |
3.5.2 膜混凝反应器多周期预浓缩效果试验 | 第94-9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第4章 E-MCR关键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 第101-13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101-103页 |
4.1.1 试验方法与步骤 | 第101-102页 |
4.1.2 试验装置 | 第102-103页 |
4.2 基于膜过滤特性的强化混凝过程优化 | 第103-109页 |
4.2.1 SCOD截留增率 | 第103-104页 |
4.2.2 滤饼阻力 | 第104-105页 |
4.2.3 滤饼比阻 | 第105-106页 |
4.2.4 阻力增长速率 | 第106-107页 |
4.2.5 滤饼脱离系数 | 第107-108页 |
4.2.6 滤饼压缩系数 | 第108-109页 |
4.3 微滤膜E-MCR反应器运行方式优选 | 第109-116页 |
4.3.1 过滤特性比较 | 第110-111页 |
4.3.2 有机物截留特性比较 | 第111-112页 |
4.3.3 浓缩特性比较 | 第112-116页 |
4.4 微滤膜E-MCR反应器预浓缩工艺参数的优化 | 第116-132页 |
4.4.1 膜污染控制方式对污水预浓缩的影响 | 第116-121页 |
4.4.2 反冲压强对微滤膜E-MCR污水预浓缩的影响 | 第121-123页 |
4.4.3 反冲比对微滤膜E-MCR污水预浓缩的影响 | 第123-126页 |
4.4.4 抽停比对微滤膜E-MCR污水预浓缩的影响 | 第126-128页 |
4.4.5 SRT对微滤膜E-MCR污水预浓缩的影响 | 第128-13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第5章 E-MCR长期运行特性研究 | 第134-15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134-136页 |
5.1.1 试验方法与步骤 | 第134-135页 |
5.1.2 试验装置 | 第135-136页 |
5.1.3 试验分析方法 | 第136页 |
5.2 微滤膜E-MCR长期运行效果研究 | 第136-143页 |
5.2.1 微滤膜E-MCR不同工况长期运行过滤特性 | 第136-139页 |
5.2.2 微滤膜E-MCR不同工况长期运行有机物截留特性 | 第139-140页 |
5.2.3 微滤膜E-MCR不同工况长期运行浓缩特性 | 第140-142页 |
5.2.4 微滤膜E-MCR浓缩液产能特性 | 第142-143页 |
5.3 超滤膜中试E-MCR长期运行特性比较 | 第143-147页 |
5.3.1 超滤膜中试E-MCR不同工况过滤特性比较 | 第143-144页 |
5.3.2 超滤膜中试E-MCR不同工况有机物截留特性比较 | 第144-145页 |
5.3.3 超滤膜中试E-MCR不同工况浓缩特性比较 | 第145-147页 |
5.4 超滤膜中试E-MCR产物特性分析 | 第147-153页 |
5.4.1 超滤膜中试E-MCR浓缩液厌氧产能特性 | 第147-148页 |
5.4.2 超滤膜中试E-MCR滤饼及浓缩颗粒形态分析 | 第148-151页 |
5.4.3 超滤膜中试E-MCR污水预浓缩有机物成分变化 | 第151-152页 |
5.4.4 超滤膜中试E-MCR浓缩液EPS分布 | 第152-15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53-155页 |
第6章 污水预浓缩资源化完整工艺设计及效果评估 | 第155-171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155-157页 |
6.1.1 试验方法与步骤 | 第155-156页 |
6.1.2 试验装置 | 第156页 |
6.1.3 试验分析方法 | 第156-157页 |
6.2 E-MCR稳定运行出水特性分析及完整工艺设计 | 第157-161页 |
6.2.1 E-MCR稳定运行期出水TN浓度变化 | 第157-158页 |
6.2.2 E-MCR稳定运行期出水TP浓度变化 | 第158页 |
6.2.3 E-MCR稳定运行期出水NH_4~+-N浓度变化 | 第158-159页 |
6.2.4 污水预浓缩资源化完整工艺设计 | 第159-161页 |
6.3 E-MCR浓缩液CSTR厌氧反应器长期产能特性研究 | 第161-167页 |
6.3.1 CSTR厌氧反应器不同工况运行特征 | 第161-165页 |
6.3.2 CSTR厌氧反应器不同工况产甲烷效果 | 第165-167页 |
6.4 E-MCR污水预浓缩工艺技术经济性评价 | 第167-169页 |
6.4.1 E-MCR稳定运行期运行能耗 | 第167-168页 |
6.4.2 E-MCR稳定运行期成本分析 | 第168-16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69-171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71-174页 |
7.1 结论 | 第171-173页 |
7.2 建议 | 第173-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8页 |
致谢 | 第188-19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