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开发区管理体制研究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2.1.1 开发区 | 第17页 |
2.1.2 经济管理体制 | 第17页 |
2.1.3 开发区管理体制 | 第17-18页 |
2.2 开发区发展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2.2.1 制度与非制度因素理论 | 第18页 |
2.2.2 经济增长极理论 | 第18-19页 |
2.2.3 产业集群理论 | 第19-20页 |
2.2.4 公共管制理论 | 第20页 |
2.3 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 | 第20-21页 |
2.3.1 准政府的管委会体制 | 第20-21页 |
2.3.2 开发区与行政区管理合一的管理体制 | 第21页 |
2.3.3 以企业为主体的开发体制 | 第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山海关临港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现状 | 第22-31页 |
3.1 山海关临港经济开发区发展概况 | 第22-25页 |
3.1.1 经济指标连年翻番,打造发展强大引擎 | 第22-23页 |
3.1.2 发展思路日益清晰,规划体系愈加完备 | 第23-24页 |
3.1.3 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 第24页 |
3.1.4 项目建设快速推进,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 第24-25页 |
3.2 山海关临港经济开发区发展优势分析 | 第25-26页 |
3.2.1 区位优势 | 第25-26页 |
3.2.2 产业优势 | 第26页 |
3.2.3 人力资源优势 | 第26页 |
3.3 山海关临港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现状 | 第26-30页 |
3.3.1 山海关临港经济开发区管理机构沿革 | 第26-28页 |
3.3.2 山海关临港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 | 第28-29页 |
3.3.3 山海关临港经济开发区运行机制 | 第29页 |
3.3.4 山海关临港经济开发区服务体制 | 第29-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山海关临港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1-38页 |
4.1 山海关临港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 第31-34页 |
4.1.1 运行机制不灵活 | 第31-32页 |
4.1.2 行政主体不明确 | 第32-33页 |
4.1.3 政策优势不突出 | 第33页 |
4.1.4 人事制度不健全 | 第33页 |
4.1.5 激励机制不健全 | 第33-34页 |
4.1.6 发展理念不先进 | 第34页 |
4.2 山海关临港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34-37页 |
4.2.1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34-35页 |
4.2.2 功能定位不清晰 | 第35页 |
4.2.3 职能部门本位主义 | 第35-36页 |
4.2.4 工作机制混乱 | 第36页 |
4.2.5 重视经济考核,轻视员工激励 | 第36-3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5章 完善山海关临港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对策 | 第38-45页 |
5.1 完善山海关临港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第38-39页 |
5.1.1 指导思想 | 第38页 |
5.1.2 基本原则 | 第38-39页 |
5.2 完善山海关临港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对策建议 | 第39-44页 |
5.2.1 明确法律地位,促进主体合法 | 第39页 |
5.2.2 创新管理体制,增强发展活力 | 第39-40页 |
5.2.3 推行简政放权,营造宽松环境 | 第40-41页 |
5.2.4 加大扶持力度,构建政策体系 | 第41-42页 |
5.2.5 改革用人制度,释放发展活力 | 第42-43页 |
5.2.6 完善考核办法,提升服务水平 | 第43-4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