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微生物燃料电池概述 | 第11-14页 |
1.1.1 微生物燃料电池发展历程 | 第12页 |
1.1.2 微生物燃料电池基本原理、特点与分类 | 第12-14页 |
1.2 产电微生物及其胞外电子传递方式与应用 | 第14-22页 |
1.2.1 产电微生物及其多样性 | 第14页 |
1.2.2 产电微生物在电极界面电子传递方式 | 第14-18页 |
1.2.3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 | 第18-22页 |
1.3 铜绿假单胞菌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3.1 铜绿假单胞菌介绍 | 第22页 |
1.3.2 铜绿假单胞菌MFC机理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4 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24-27页 |
1.4.1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1.4.2 本论文创新点 | 第25-27页 |
第2章 实验设计与主要研究方法 | 第27-33页 |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7-28页 |
2.2 常见溶液配制 | 第28-29页 |
2.3 电极制备与质子交换膜处理 | 第29页 |
2.4 微生物燃料电池构建与运行 | 第29-30页 |
2.5 电极的电化学测试 | 第30-31页 |
2.6 放电菌液的光谱和色谱分析 | 第31页 |
2.7 阳极生物膜处理与观察 | 第31-33页 |
第3章 使用粉末微电极实现铜绿假单胞菌微生物燃料电阳极的实时监测 | 第33-45页 |
3.1 引言 | 第33-3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4-36页 |
3.2.1 粉末微电极的制备和表征 | 第34-35页 |
3.2.2 PYO和OHPHZ的电化学表征 | 第35-36页 |
3.2.3 实时监测铜绿假单胞菌MFC中吩嗪的排泄 | 第3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3页 |
3.3.1 利用CME检测PYO和OHPHZ的电化学行为 | 第36-38页 |
3.3.2 实时监测铜绿假单胞菌MFC阳极中吩嗪排泄 | 第38-39页 |
3.3.3 距离对铜绿假单胞菌MFC吩嗪分泌量影响 | 第39-42页 |
3.3.4 依赖吩嗪分泌铜绿假单胞菌MFC放电机理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生物膜通过改善吩嗪界面的氧化还原反应促进铜绿假单胞菌微生物燃料电池放电 | 第45-55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5-46页 |
4.2.1 阳极电解质的吩嗪浓度和细菌浓度分析 | 第45页 |
4.2.2 阳极生物膜蛋白质定量测定 | 第45-46页 |
4.2.3 电化学测试 | 第4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4页 |
4.3.1 MFCs的放电曲线比较 | 第46-47页 |
4.3.2 阳极上的生物膜形成检测 | 第47-49页 |
4.3.3 判断放电过程MFCs吩嗪浓度变化 | 第49-53页 |
4.3.4 在铜绿假单胞菌MFCs中生物膜辅助界面电子转移的机制 | 第53-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5.1 结论 | 第55页 |
5.2 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