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炮制、制剂论文--剂型论文

青蒿素和白藜芦醇协同抗肿瘤作用及其复方囊泡的制备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中英文缩略表第11-12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2-22页
    1.1 青蒿素的药理活性第12-14页
        1.1.1 抗疟作用第12页
        1.1.2 抗肿瘤作用第12-13页
        1.1.3 抗炎作用第13页
        1.1.4 免疫抑制作用及抗变态反应第13-14页
    1.2 青蒿素抗肿瘤机制第14-15页
        1.2.1 氧化损伤第14页
        1.2.2 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第14-15页
        1.2.3 抗肿瘤新血管生成第15页
        1.2.4 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第15页
    1.3 白藜芦醇的药理作用第15-17页
        1.3.1 抗肿瘤作用第16页
        1.3.2 保护心血管作用第16页
        1.3.3 免疫调节作用第16-17页
    1.4 白藜芦醇的抗肿瘤机制第17-18页
        1.4.1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第17页
        1.4.2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第17页
        1.4.3 干扰肿瘤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第17-18页
    1.5 囊泡的简介第18-22页
        1.5.1 囊泡的组成第18-19页
        1.5.2 囊泡制备方法第19-20页
        1.5.3 影响包封率的因素第20-22页
第2章 引言第22-24页
第3章 青蒿素和白藜芦醇协同抗肿瘤作用的研究第24-38页
    3.1 仪器及材料第24页
        3.1.1 仪器第24页
        3.1.2 试剂第24页
        3.1.3 细胞系第24页
    3.2 实验方法第24-27页
        3.2.1 细胞培养第24-25页
        3.2.2 细胞增殖检测第25页
        3.2.3 CI值和等效线法分析两药协同作用第25页
        3.2.4 诱导细胞凋亡和坏死作用的显微镜观察第25-26页
        3.2.5 细胞凋亡的的流式细胞法测定第26页
        3.2.6 划痕法检测细胞迁移作用第26页
        3.2.7 活性氧水平的检测第26页
        3.2.8 统计分析方法第26-27页
    3.3 实验结果第27-35页
        3.3.1 青蒿素和白藜芦醇合用对Hela和HepG2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第27-28页
        3.3.2 青蒿素和白藜芦醇的合用效果第28-29页
        3.3.3 两药的合用比例的不同对Hela细胞抑制率的影响第29-30页
        3.3.4 AO测定两药对Hela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第30-32页
        3.3.5 流式细胞法检测两药合用引起的细胞凋亡第32-33页
        3.3.6 两药合用对Hela细胞迁移的影响第33-34页
        3.3.7 青蒿素和白藜芦醇合用对Hela细胞内ROS的影响第34-35页
    3.4 讨论第35-37页
    3.5 小结第37-38页
第4章 青蒿素和白藜芦醇复方囊泡的制备研究第38-46页
    4.1 仪器和材料第38页
        4.1.1 仪器第38页
        4.1.2 试剂第38页
    4.2 实验方法第38-41页
        4.2.1 空白囊泡的制备第38页
        4.2.2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第38-39页
        4.2.3 青蒿素和白藜芦醇溶液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9页
        4.2.4 青蒿素和白藜芦醇复方囊泡的制备第39页
        4.2.5 溶液稳定性考察第39-40页
        4.2.6 回收率试验第40页
        4.2.7 囊泡包封率的测定第40页
        4.2.8 体外释放度实验第40-41页
        4.2.9 统计分析方法第41页
    4.3 实验结果第41-43页
        4.3.1 正交试验所得最优制备条件第41-42页
        4.3.2 复方囊泡的特征检测第42-43页
        4.3.3 囊泡的体外释放度检测第43页
    4.4 讨论第43-44页
    4.5 小结第44-46页
参考文献第46-52页
致谢第52-5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玉米淀粉基因QTL初步定位
下一篇:PT新能源企业充电技术员激励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