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果树园艺论文--仁果类论文--苹果论文

蓄水坑灌坑深及灌水对矮砧苹果幼树生长影响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22页
        1.2.1 灌溉方法对果树生长的研究进展第14-16页
            1.2.1.1 灌溉方法对果树根系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第14-15页
            1.2.1.2 灌溉方法对果树形态、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进展第15-16页
        1.2.2 土壤水分对果树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第16-19页
            1.2.2.1 不同水分处理对果树根系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第16-17页
            1.2.2.2 不同水分处理对果树形态、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进展第17-19页
        1.2.3 蓄水坑灌研究进展第19-22页
            1.2.3.1 蓄水坑灌法基本思想第19-20页
            1.2.3.2 蓄水坑灌法研究进展第20-22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22页
    1.4 技术路线图第22-25页
第二章 试验区概况和试验设计第25-31页
    2.1 试验区概况第25页
    2.2 试验设计第25-28页
        2.2.1 试验方案第25-27页
        2.2.2 田间工程布置第27-28页
    2.3 试验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8-30页
        2.3.1 土壤含水率第28页
        2.3.2 根系生长第28页
        2.3.3 形态指标第28-29页
        2.3.4 叶水势第29页
        2.3.5 叶片光合特性第29页
        2.3.6 气象因子第29-30页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30-31页
第三章 蓄水坑灌不同坑深及灌水控制指标土壤水分分布与动态变化的研究第31-43页
    3.1 不同处理果园土壤水分分布特征第31-38页
        3.1.1 不同处理果园土壤含水率垂向分布第31-33页
        3.1.2 不同处理果园土壤含水率二维分布第33-36页
        3.1.3 不同处理果园土壤含水率二维分布模型第36-38页
    3.2 不同处理计划湿润层土壤平均含水率动态变化特征第38-40页
    3.3 本章小结第40-43页
第四章 蓄水坑灌不同坑深及灌水控制指标苹果幼树根系生长研究第43-55页
    4.1 不同处理幼树根长密度分布第43-49页
        4.1.1 蓄水坑灌条件下各生育期不同处理幼树根长密度第43-48页
        4.1.2 蓄水坑灌条件下根长密度垂向分布模型第48-49页
    4.2 各生育期不同处理幼树根长的分布特征第49-53页
        4.2.1 不同处理幼树总根量特征第49-51页
        4.2.2 不同处理幼树根长分布特征第51-53页
    4.3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五章 蓄水坑灌不同坑深及灌水控制指标苹果幼树形态及生理指标的研究第55-87页
    5.1 幼树形态指标对不同坑深及灌水的响应第55-62页
        5.1.1 新梢生长对不同坑深及灌水的响应第55-59页
        5.1.2 树干直径对不同坑深及灌水的响应第59-62页
    5.2 不同处理条件下幼树叶水势的变化规律第62-67页
        5.2.1 不同处理清晨叶水势逐月变化规律第62-64页
        5.2.2 不同处理叶水势日变化规律第64-67页
    5.3 幼树光合特性指标对不同坑深及灌水的响应第67-83页
        5.3.1 光合有效辐射的动态变化规律第67-70页
        5.3.2 不同处理对幼树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第70-73页
        5.3.3 不同处理对幼树叶片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第73-75页
        5.3.4 不同处理对幼树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第75-77页
        5.3.5 不同处理对幼树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第77-79页
        5.3.6 不同处理对幼树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第79-81页
        5.3.7 不同处理对幼树叶片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第81-83页
    5.4 本章小结第83-87页
第六章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蓄水坑灌条件下幼龄苹果树适宜的坑深和灌水上下限第87-97页
    6.1 主成分分析法简介第87-89页
        6.1.1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思想第87-88页
        6.1.2 主成分分析法的计算步骤第88-89页
    6.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蓄水坑灌幼树适宜的坑深和灌水上下限第89-95页
        6.2.1 变量指标的建立第89-90页
        6.2.2 主成分分析可行性第90-91页
        6.2.3 主成分的确定第91-92页
        6.2.4 主成分得分综合模型的确定第92-93页
        6.2.5 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结果第93-95页
    6.3 本章小结第95-9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97-101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97-99页
    7.2 建议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7页
致谢第107-109页
附录第109页
    1.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09页
    2.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西省多沙河流水库健康评价--以汾河水库为例
下一篇:4-羟基—苯并噁唑-2-酮及其乙酰化物对肝纤维化大鼠脂联素、PPARγ等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