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7页 |
(二)研究价值 | 第7-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第8-11页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概述 | 第13-18页 |
一、理论灌输的指导思想 | 第13-16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灌输思想 | 第13页 |
(二)列宁的灌输理论 | 第13-14页 |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 | 第14-16页 |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内涵及实质 | 第16-18页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科学内涵 | 第16-17页 |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实质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现实意义 | 第18-21页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塑造价值 | 第18-19页 |
(一)有助于高中生塑造健全人格 | 第18页 |
(二)有利于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 第18-19页 |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保证价值 | 第19页 |
(一)保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正确方向 | 第19页 |
(二)保证高中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 第19页 |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导向价值 | 第19-21页 |
(一)坚定高中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 第19-20页 |
(二)增强高中生接受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 第20-21页 |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困境 | 第21-26页 |
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认识误区 | 第21-23页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强制论” | 第21页 |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淡化论” | 第21-22页 |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应急论” | 第22-23页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存在的实际问题 | 第23-26页 |
(一)抽象化的教学内容 | 第23-24页 |
(二)单一化的教学模式 | 第24页 |
(三)表面化的教学效果 | 第24-26页 |
第四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26-32页 |
一、社会层面的原因分析 | 第26-28页 |
(一)多元思潮的影响 | 第26-27页 |
(二)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冲击 | 第27-28页 |
二、学校层面的原因分析 | 第28-29页 |
(一)学校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不重视 | 第28页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 第28-29页 |
三、家庭层面的原因分析 | 第29页 |
(一)家庭教育观念的制约 | 第29页 |
(二)家长自身素质的局限 | 第29页 |
四、高中生自身的原因分析 | 第29-32页 |
(一)心理发展的特殊性 | 第29-30页 |
(二)成长过程和经历的差别性 | 第30-32页 |
第五章 强化高中思想政治课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对策 | 第32-44页 |
一、澄清高中思想政治课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认识误区 | 第32-34页 |
(一)加强科学研究来提高对理论灌输的正确认识 | 第32页 |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活动 | 第32-34页 |
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能力 | 第34-38页 |
(一)思想政治课教师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根本 | 第34页 |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弘扬高尚的师德是前提 | 第34-36页 |
(三)思想政治课教师掌握科学的育人方法是关键 | 第36页 |
(四)思想政治课教师具备多样的知识结构是基础 | 第36-38页 |
三、尊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38-40页 |
(一)注重理论灌输过程的互动性 | 第38页 |
(二)强化学生的内化过程 | 第38-40页 |
四、改进高中思想政治课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方法 | 第40-44页 |
(一)坚持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 | 第40-41页 |
(二)坚持灌输教育与启发疏导的教学方法 | 第41-42页 |
(三)坚持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附录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