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2.1 大气颗粒物PM_(2.5)中致癌性重金属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大气颗粒物PM_(2.5)的物理化学特征研究 | 第12-13页 |
1.2.3 大气颗粒物PM_(2.5)中的黑碳(EC)与有机碳(OC)研究 | 第13-17页 |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7页 |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20-28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与采样点的设置 | 第20-21页 |
2.1.1 贵阳市地理气候条件 | 第20页 |
2.1.2 采样点的设置 | 第20-21页 |
2.2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第21-28页 |
2.2.1 采样时间 | 第21页 |
2.2.2 采样设备 | 第21-22页 |
2.2.3 主要试剂药品与仪器 | 第22-23页 |
2.2.4 样品的预处理 | 第23-24页 |
2.2.5 致癌重金属元素的测定 | 第24-25页 |
2.2.6 黑碳和总碳的测定 | 第25-26页 |
2.2.7 颗粒物形貌的测定 | 第26-28页 |
第3章 贵阳市大气颗粒物PM_(2.5)的污染特征 | 第28-33页 |
3.1 大气颗粒物PM_(2.5)质量浓度日变化特征 | 第28-29页 |
3.2 大气颗粒物PM_(2.5)质量浓度月变化特征 | 第29-30页 |
3.3 大气颗粒物PM_(2.5)质量浓度季节变化特征 | 第30-31页 |
3.4 大气颗粒物PM_(2.5)质量浓度空间变化特征 | 第31-32页 |
3.5 结论 | 第32-33页 |
第4章 贵阳市大气颗粒物PM_(2.5)中致癌重金属的污染特征 | 第33-44页 |
4.1 大气颗粒物PM_(2.5)中致癌重金属月变化特征 | 第33-42页 |
4.2 大气颗粒物PM_(2.5)中致癌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 第42页 |
4.3 总结 | 第42-44页 |
第5章 贵阳市大气颗粒物PM_(2.5)中黑碳和有机碳的污染特征 | 第44-54页 |
5.1 黑碳的污染特征 | 第44-48页 |
5.1.1 大气颗粒物PM_(2.5)中黑碳季节变化特征 | 第44-45页 |
5.1.2 大气颗粒物PM_(2.5)中黑碳空间分布特征 | 第45-46页 |
5.1.3 黑碳与大气颗粒物PM_(2.5)质量浓度的关系 | 第46页 |
5.1.4 黑碳与SO_2、NO_2和CO的关系 | 第46-48页 |
5.2 有机碳的污染特征 | 第48-50页 |
5.2.1 大气颗粒物PM_(2.5)中有机碳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48-49页 |
5.2.2 大气颗粒物PM_(2.5)中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49-50页 |
5.3 OC与EC的相关性分析 | 第50-51页 |
5.4 OC与EC的来源分析 | 第51-52页 |
5.5 总结 | 第52-54页 |
第6章 贵阳市大气颗粒物PM_(2.5)的形貌特征 | 第54-60页 |
6.1 单颗粒物形貌特征 | 第54-59页 |
6.1.1 硅铝酸盐/硅氧矿物 | 第54-55页 |
6.1.2 硅铝飞灰 | 第55-56页 |
6.1.3 铁氧化颗粒物 | 第56-57页 |
6.1.4 硫酸盐晶体 | 第57页 |
6.1.5 碳气溶胶 | 第57-59页 |
6.2 结论 | 第59-60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0-63页 |
7.1 本文结论 | 第60-61页 |
7.2 本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