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化合物有效基团对农药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12-15页 |
1.2.1 有机磷 | 第12-13页 |
1.2.2 拟除虫菊酯类 | 第13-14页 |
1.2.3 有机氯化物 | 第14页 |
1.2.4 酰胺类化合物 | 第14页 |
1.2.5 三唑 | 第14页 |
1.2.6 杂环 | 第14页 |
1.2.7 有机金属配合物 | 第14-15页 |
1.3 硫脲中取代基影响 | 第15-16页 |
1.4 课题组成果 | 第16-18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对氯甲基苯甲酰基类硫脲衍生物的制备与表征 | 第20-28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0-21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0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20-21页 |
2.2 化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 第21-27页 |
2.2.1 化合物Ⅰ的合成及表征 | 第22页 |
2.2.1.1 合成路线 | 第22页 |
2.2.1.2 表征结果 | 第22页 |
2.2.2 化合物Ⅱ的合成及表征 | 第22-23页 |
2.2.2.1 合成路线 | 第22页 |
2.2.2.2 表征结果 | 第22-23页 |
2.2.3 化合物Ⅲ的合成及表征 | 第23页 |
2.2.3.1 合成路线 | 第23页 |
2.2.3.2 表征结果 | 第23页 |
2.2.4 化合物Ⅳ的合成及表征 | 第23-24页 |
2.2.4.1 合成路线 | 第23-24页 |
2.2.4.2 表征结果 | 第24页 |
2.2.5 化合物Ⅴ的合成及表征 | 第24-25页 |
2.2.5.1 合成路线 | 第24页 |
2.2.5.2 表征结果 | 第24-25页 |
2.2.6 化合物Ⅵ的合成及表征 | 第25页 |
2.2.6.1 合成路线 | 第25页 |
2.2.6.2 表征结果 | 第25页 |
2.2.7 化合物Ⅶ的合成及表征 | 第25-26页 |
2.2.7.1 合成路线 | 第25页 |
2.2.7.2 表征结果 | 第25-26页 |
2.2.8 化合物Ⅷ的合成及表征 | 第26页 |
2.2.8.1 合成路线 | 第26页 |
2.2.9 Cu(C_(16)H_(16)N_2OS)_2Cl的合成与表征 | 第26-27页 |
2.2.9.1 配体的合成与表征 | 第26页 |
2.2.9.2 Cu(Ⅰ)二聚配合物的合成及单晶制备 | 第26-27页 |
2.2.10 其他硫脲类衍生物合成 | 第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化合物单晶结构分析及核磁表征 | 第28-43页 |
3.1 单晶结构分析 | 第28-39页 |
3.1.1 化合物Ⅰ单晶培养及晶体结构 | 第28-31页 |
3.1.1.1 化合物单晶的培养 | 第28页 |
3.1.1.2 晶体结构测定 | 第28页 |
3.1.1.3 晶体结构分析 | 第28-31页 |
3.1.2 化合物Ⅱ单晶培养及晶体结构 | 第31-34页 |
3.1.2.1 化合物单晶的培养 | 第31页 |
3.1.2.2 晶体结构测定 | 第31页 |
3.1.2.3 晶体结构分析 | 第31-34页 |
3.1.3 化合物Ⅷ单晶培养及晶体结构 | 第34-37页 |
3.1.3.1 化合物单晶的培养 | 第34页 |
3.1.3.2 晶体结构测定 | 第34页 |
3.1.3.3 晶体结构分析 | 第34-37页 |
3.1.4 Cu(C_(16)H_(16)N_2OS)_2Cl单晶培养及晶体结构 | 第37-39页 |
3.1.4.1 晶体结构测定 | 第37页 |
3.1.4.2 Cu(C_(16)H_(16)N_2OS)_2Cl晶体结构分析 | 第37-39页 |
3.2 核磁表征 | 第39-43页 |
3.2.1 化合物的核磁表征 | 第39-43页 |
3.2.1.1 化合物Ⅳ的核磁表征 | 第39-40页 |
3.2.1.2 化合物Ⅴ的核磁表征 | 第40-41页 |
3.2.1.3 化合物Ⅵ的核磁表征 | 第41-42页 |
3.2.1.4 化合物Ⅶ的核磁表征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化合物热性质研究 | 第43-58页 |
4.1 比热容的测定 | 第43-47页 |
4.1.1 相关试剂及仪器 | 第43页 |
4.1.2 仪器的校正及测定原理 | 第43页 |
4.1.3 化合物比热容测定结果 | 第43-47页 |
4.1.3.1 化合物Ⅰ的比热容测定 | 第43-44页 |
4.1.3.2 化合物Ⅱ的比热容测定 | 第44页 |
4.1.3.3 化合物Ⅲ的比热容测定 | 第44-45页 |
4.1.3.4 化合物Ⅳ的比热容测定 | 第45页 |
4.1.3.5 化合物Ⅴ的比热容测定 | 第45-46页 |
4.1.3.6 化合物Ⅵ的比热容测定 | 第46页 |
4.1.3.7 化合物Ⅶ的比热容测定 | 第46-47页 |
4.2 化合物的热力学相关函数计算 | 第47-49页 |
4.3 燃烧热及标准生成焓的测定 | 第49-52页 |
4.3.1 仪器及方法原理 | 第49页 |
4.3.2 化合物的燃烧热 | 第49-50页 |
4.3.3 化合物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 第50-52页 |
4.4 热分解行为研究 | 第52-57页 |
4.4.1 化合物Ⅰ的DSC曲线分析 | 第52-53页 |
4.4.2 化合物Ⅱ的DSC曲线分析 | 第53页 |
4.4.3 化合物Ⅲ的DSC曲线分析 | 第53-54页 |
4.4.4 化合物Ⅳ的DSC曲线分析 | 第54页 |
4.4.5 化合物Ⅴ的DSC曲线分析 | 第54-55页 |
4.4.6 化合物Ⅵ的DSC曲线分析 | 第55页 |
4.4.7 化合物Ⅶ的DSC曲线分析 | 第55-56页 |
4.4.8 化合物Ⅷ的DSC曲线分析 | 第56页 |
4.4.9 配合物的DSC/TG曲线分析 | 第56-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量化计算 | 第58-71页 |
5.1 概述 | 第58页 |
5.2 化合物的量化计算 | 第58-70页 |
5.2.1 化合物Ⅰ的理论研究 | 第58-61页 |
5.2.1.1 分子几何及自然原子电荷分析 | 第59页 |
5.2.1.2 自然键轨道分析 | 第59-61页 |
5.2.1.3 IR谱图 | 第61页 |
5.2.2 化合物Ⅱ的理论研究 | 第61-64页 |
5.2.2.1 分子几何及自然原子电荷分析 | 第62-63页 |
5.2.2.2 自然键轨道分析 | 第63-64页 |
5.2.2.3 IR谱图 | 第64页 |
5.2.3 化合物Ⅲ的理论研究 | 第64-67页 |
5.2.3.1 分子几何及自然原子电荷分析 | 第65-66页 |
5.2.3.2 自然键轨道分析 | 第66-67页 |
5.2.3.3 IR谱图 | 第67页 |
5.2.4 化合物Ⅳ的理论研究 | 第67-70页 |
5.2.4.1 分子几何及自然原子电荷分析 | 第68-69页 |
5.2.4.2 自然键轨道分析 | 第69-70页 |
5.2.4.3 IR谱图 | 第7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生物活性研究 | 第71-76页 |
6.1 植物生长调节性能的探究 | 第71页 |
6.2 药液的配置 | 第71页 |
6.3 实验操作 | 第71页 |
6.4 实验结果 | 第71-75页 |
6.4.1 化合物Ⅰ的生物活性结果 | 第72页 |
6.4.2 化合物Ⅱ的生物活性结果 | 第72页 |
6.4.3 化合物Ⅲ的生物活性结果 | 第72-73页 |
6.4.4 化合物Ⅳ的生物活性结果 | 第73页 |
6.4.5 化合物Ⅴ的生物活性结果 | 第73页 |
6.4.6 化合物Ⅵ的生物活性结果 | 第73-74页 |
6.4.7 化合物Ⅶ的生物活性结果 | 第74页 |
6.4.8 化合物Ⅷ的生物活性结果 | 第74-75页 |
6.5 小结 | 第75-76页 |
总结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科研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