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固体酸催化剂用于果糖转化为5-羟甲基糠醛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24页
    1.1 生物质第9-11页
        1.1.1 生物质概述第9页
        1.1.2 生物质资源的利用第9-11页
    1.2 5-羟甲基糠醛(5-HMF)的合成第11-14页
        1.2.1 生物质基 5-HMF第11页
        1.2.2 5-HMF的应用第11-13页
        1.2.3 合成 5-HMF的机理第13-14页
    1.3 5-HMF的研究现状第14-18页
        1.3.1 路易斯酸催化剂第14-16页
        1.3.2 离子液体催化剂第16-17页
        1.3.3 分子筛催化剂第17-18页
    1.4 固体酸催化剂的介绍及应用第18-22页
        1.4.1 ZrO_2的制备方法第19-20页
        1.4.2 SO_4~(2-)/ZrO_2的制备方法第20-21页
        1.4.3 SO_4~(2-)/ZrO_2超强酸中心结构性质第21-22页
        1.4.4 SO_4~(2-)/ZrO_2超强酸的催化应用第22页
    1.5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22-23页
    1.6 本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第23-24页
第2章 UIO-66 制备四方相ZrO_2的研究第24-33页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24-25页
    2.2 UIO-66 的制备第25页
    2.3 四方相ZrO_2的制备第25页
    2.4 UIO-66 及其t-ZrO_2的表征第25-27页
        2.4.1 热重分析第25-26页
        2.4.2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第26页
        2.4.3 XPS分析第26页
        2.4.4 N2物理吸附分析第26页
        2.4.5 透射电镜分析第26-27页
    2.5 结果与讨论第27-32页
        2.5.1 UIO-66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第27-28页
        2.5.2 UIO-66 的热重分析第28-29页
        2.5.3 UIO66ZrO_2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第29-30页
        2.5.4 ZrO_2的TEM分析第30页
        2.5.5 ZrO_2的XPS分析第30-31页
        2.5.6 ZrO_2的TG分析第31-32页
        2.5.7 ZrO_2的N2物理吸附分析第32页
    2.6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固体酸催化剂SO_4~(2-)/ZrO_2的制备研究第33-40页
    3.1 实验试剂第33页
    3.2 固体超强酸的制备方法第33页
    3.3 固体酸SO_4~(2-)/ZrO_2的表征第33-35页
        3.3.1 FTIR光谱分析第34页
        3.3.2 N2物理吸附分析第34页
        3.3.3 粉末XRD衍射分析第34页
        3.3.4 ICP测试第34页
        3.3.5 TG分析第34-35页
        3.3.6 SO_4~(2-)/ZrO_2酸强度测定第35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35-39页
        3.4.1 SO_4~(2-)/ZrO_2FTIR光谱分析第35-36页
        3.4.2 SO_4~(2-)/ZrO_2的N2物理吸附分析第36-37页
        3.4.3 SO_4~(2-)/ZrO_2的PXRD分析第37页
        3.4.4 H2SO4的不同浓度对SO42-/ZrO_2硫含量影响第37-38页
        3.4.5 不同硫含量SO_4~(2-)/ZrO_2的TG分析第38-39页
        3.4.6 SO_4~(2-)/ZrO_2酸位点和酸强度的分析第39页
    3.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4章 固体酸催化剂SO_4~(2-)/ZrO_2的应用研究第40-50页
    4.1 SO_4~(2-)/ZrO_2用于果糖转化为5-HMF第40页
    4.2 实验药品第40页
    4.3 实验方法第40-41页
    4.4 产物分析第41-44页
        4.4.1 色谱条件第41-42页
        4.4.2 操作过程第42页
        4.4.3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42-43页
        4.4.4 样品分析第43-44页
    4.5 结果与讨论第44-50页
        4.5.1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第44-45页
        4.5.2 温度及时间对反应的影响第45-47页
        4.5.3 催化剂的重复性使用第47-48页
        4.5.4 催化剂的再生性第48-50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50-52页
    5.1 结论第50页
    5.2 研究展望第50-52页
致谢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9页
作者简介第5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SWAT模型的沙颍河上游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
下一篇:狼疮足细胞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