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核心筒抗震性能试验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核心筒抗震性能理论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3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19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9-20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3页 |
第二章 竖向变刚度核心筒变形性能分析 | 第23-47页 |
2.1 前言 | 第23页 |
2.2 核心筒截面变化规律分析 | 第23-26页 |
2.2.1 结构受力分析 | 第23-24页 |
2.2.2 结构变形研究 | 第24-26页 |
2.3 弹性变形分析模型 | 第26-28页 |
2.3.1 简化平面模型 | 第26页 |
2.3.2 荷载作用 | 第26-28页 |
2.4 变刚度核心筒弯曲变形分析 | 第28-45页 |
2.4.1 等厚度核心筒变形性能分析 | 第29-31页 |
2.4.2 核心筒厚度一次规律变化时的变形性能分析 | 第31-33页 |
2.4.3 核心筒厚度二次规律变化时的变形性能分析 | 第33-35页 |
2.4.4 核心筒厚度三次规律变化时的变形性能分析 | 第35-37页 |
2.4.5 核心筒顶点位移分析 | 第37-41页 |
2.4.6 变刚度核心筒层间变形分析 | 第41-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第三章 核心筒结构破坏模式分析 | 第47-61页 |
3.1 前言 | 第47页 |
3.2 核心筒破坏形态 | 第47-49页 |
3.2.1 弯曲破坏 | 第47-48页 |
3.2.2 剪切破坏 | 第48页 |
3.2.3 合理破坏模式 | 第48-49页 |
3.3 核心筒截面受力分析 | 第49-52页 |
3.3.1 弯矩和剪力分布 | 第49-51页 |
3.3.2 高宽比的影响 | 第51-52页 |
3.4 核心筒承载能力分析 | 第52-57页 |
3.4.1 核心筒简化分析模型 | 第52页 |
3.4.2 核心筒抗弯承载能力分析 | 第52-55页 |
3.4.3 核心筒抗剪承载力 | 第55-57页 |
3.5 核心筒破坏形态分析 | 第57-59页 |
3.5.1 界限剪跨比分析 | 第57-58页 |
3.5.2 不同高宽比核心筒的破坏模式 | 第58-5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第四章 核心筒抗震延性性能分析 | 第61-79页 |
4.1 前言 | 第61-62页 |
4.2 结构延性 | 第62-64页 |
4.2.1 延性指标 | 第62-63页 |
4.2.2 剪力墙位移延性与曲率延性关系 | 第63-64页 |
4.3 核心筒分析模型 | 第64-66页 |
4.4 墙肢屈服与破坏 | 第66-71页 |
4.4.1 墙肢屈服 | 第66-67页 |
4.4.2 墙肢破坏 | 第67-70页 |
4.4.3 墙肢延性 | 第70-71页 |
4.5 核心筒延性性能分析 | 第71-76页 |
4.5.1 影响因素分析 | 第71-73页 |
4.5.2 核心筒延性分析 | 第73-76页 |
4.6 核心筒延性设计方法 | 第7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第五章 基于塑性耗能的连梁设计研究 | 第79-93页 |
5.1 前言 | 第79页 |
5.2 破坏形态与耗能作用 | 第79-80页 |
5.2.1 连梁的破坏形态 | 第79页 |
5.2.2 连梁的耗能作用 | 第79-80页 |
5.3 连梁内力分布 | 第80-83页 |
5.3.1 弹性内力分布 | 第80-82页 |
5.3.2 塑性内力分布 | 第82-83页 |
5.4 核心筒结构弹塑性地震时程分析 | 第83-88页 |
5.4.1 结构基本信息 | 第83页 |
5.4.2 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83-84页 |
5.4.3 地震波选择 | 第84-86页 |
5.4.4 时程分析结果 | 第86-88页 |
5.5 变连梁核心筒分析 | 第88-91页 |
5.5.1 塑性耗能 | 第89页 |
5.5.2 结构塑性发展情况 | 第89-9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3-95页 |
6.1 总结 | 第93页 |
6.2 展望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作者简介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