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发电厂论文--火力发电厂、热电站论文

超临界火电机组系统建模及运行配置优化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运行方式第11-12页
        1.2.2 运行参数优化第12-13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3-15页
第二章 汽轮机组的运行方式及特性分析第15-24页
    2.1 汽轮机组的配汽方式第15-18页
        2.1.1 喷嘴配汽第15-16页
        2.1.2 节流配汽第16-17页
        2.1.3 滑压配汽第17-18页
        2.1.4 补汽配汽第18页
    2.2 汽轮机组的运行方式第18-19页
        2.2.1 定压运行第19页
        2.2.2 滑压运行第19页
    2.3 汽轮机组运行方式的特性分析第19-23页
        2.3.1 机组运行方式对调门压损的影响第20页
        2.3.2 机组运行方式对相对内效率的影响第20-21页
        2.3.3 机组运行方式对给水泵的影响第21-22页
        2.3.4 机组运行方式对循环效率的影响第22-23页
        2.3.5 机组运行方式对主蒸汽、高排温度、再热蒸汽温度的影响第23页
    2.4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火电机组热力系统数学模型设计第24-44页
    3.1 热力系统模型整体构架第24-25页
    3.2 调节汽门数学模型第25-26页
    3.3 汽轮机本体通流模型第26-33页
        3.3.1 级与级组的变工况理论基础第27-29页
        3.3.2 调节级变工况模型第29-31页
        3.3.3 中间级变工况模型第31-32页
        3.3.4 末级变工况模型第32-33页
    3.4 回热系统数学模型第33-39页
        3.4.1 换热设备简述第33-34页
        3.4.2 表面式加热器理论基础第34-35页
        3.4.3 混合式加热器理论基础第35-36页
        3.4.4 热力系统矩阵建模第36-39页
    3.5 给水泵及给水泵汽轮机模型第39-42页
        3.5.1 变速给水泵模型第39-41页
        3.5.2 给水泵汽轮机模型第41-42页
    3.6 凝汽器数学模型第42-43页
    3.7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汽轮机变负荷运行优化分析第44-55页
    4.1 温度参数能耗分析第44-46页
        4.1.1 主汽温度能耗分析第44-45页
        4.1.2 再热汽温能耗分析第45-46页
    4.2 机组运行经济性评价数学模型第46-47页
    4.3 运行优化及结果分析第47-54页
        4.3.1 运行优化第47-50页
        4.3.2 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及安全性比较第50-52页
        4.3.3 运行优化结果分析第52-53页
        4.3.4 优化法特点第53-54页
    4.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汽轮机组中低负荷配置优化第55-68页
    5.1 机组效率分析第56-57页
    5.2 增设超高压加热器第57-62页
        5.2.1 增设目的第57-58页
        5.2.2 增设超高压加热器经济性分析第58-62页
    5.3 大小低压缸第62-67页
        5.3.1 设计目的第62-63页
        5.3.2 低压缸大小分列布置第63-67页
    5.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8-70页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第68-69页
    6.2 展望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二维材料黑磷的非线性光学吸收特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LabVIEW的摩擦磨损试验机数据采集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