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序模拟的微网可靠性分析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配电网可靠性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微网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孤岛型微网可靠性评估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4 并网型微网可靠性评估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2 微网元件可靠性模型 | 第19-27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微网 | 第19-22页 |
2.2.1 微网的结构 | 第19-20页 |
2.2.2 微网的运行方式 | 第20-21页 |
2.2.3 微网的控制 | 第21页 |
2.2.4 微网可靠性评估特点 | 第21-22页 |
2.3 元件可靠性模型 | 第22-25页 |
2.3.1 设备停运可靠性模型 | 第22-23页 |
2.3.2 光伏电源功率输出模型 | 第23-24页 |
2.3.3 风电机组功率输出模型 | 第24-25页 |
2.3.4 储能系统可靠性模型 | 第25页 |
2.4 小结 | 第25-27页 |
3 微网可靠性分析方法 | 第27-35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孤岛型微网可靠性评估指标 | 第27-28页 |
3.2.1 负荷点指标 | 第27-28页 |
3.2.2 系统指标 | 第28页 |
3.3 并网型微网可靠性指标 | 第28-29页 |
3.4 微网可靠性分析方法 | 第29-33页 |
3.4.1 非时序蒙特卡洛模拟 | 第30-31页 |
3.4.2 时序蒙特卡洛模拟 | 第31-33页 |
3.5 小结 | 第33-35页 |
4 基于时序模拟的孤岛型微网可靠性分析 | 第35-51页 |
4.1 引言 | 第35页 |
4.2 孤岛型微网可靠性评估特性分析 | 第35-37页 |
4.3 孤岛型微网负荷切除原则 | 第37-38页 |
4.3.1 孤岛型微网全时序运行状态 | 第37页 |
4.3.2 孤岛型微网负荷切除原则 | 第37-38页 |
4.4 基于时序模拟的孤岛型微网可靠性评估算法 | 第38-43页 |
4.4.1 储能系统运行策略 | 第38-41页 |
4.4.2 孤岛型微网可靠性评估算法 | 第41-43页 |
4.5 仿真分析 | 第43-46页 |
4.5.1 系统参数 | 第43-44页 |
4.5.2 可靠性评估结果 | 第44-46页 |
4.6 可靠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48页 |
4.6.1 新能源渗透率对微网系统可靠性的影响 | 第47页 |
4.6.2 储能容量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4.7 小结 | 第48-51页 |
5 基于时序模拟的并网型微网可靠性分析 | 第51-65页 |
5.1 引言 | 第51页 |
5.2 基于最小路法的微网运行方式分析 | 第51-54页 |
5.2.1 微网外部元件停运时运行分析 | 第52-53页 |
5.2.2 微网内部元件停运时运行分析 | 第53-54页 |
5.3 并网协调控制策略 | 第54-55页 |
5.4 基于时序模拟的并网型微网可靠性评估算法 | 第55-57页 |
5.5 仿真分析 | 第57-61页 |
5.5.1 系统参数 | 第57-59页 |
5.5.2 可靠性评估结果 | 第59-61页 |
5.6 并网型微网可靠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61-64页 |
5.6.1 储能容量微网指标的影响 | 第61页 |
5.6.2 微电源位置对配电系统可靠性的影响 | 第61-64页 |
5.7 小结 | 第64-6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页 |
6.2 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作者简历 | 第73-7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