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原子核物理学、高能物理学论文--高能物理学论文--粒子物理学论文

反质子间相互作用的测量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反物质发现历史及CPT对称第13-27页
    1.1 粒子物理的发展史第13-14页
    1.2 标准模型第14-15页
    1.3 反物质发现历史第15-19页
        1.3.1 反超氚核的发现第17-18页
        1.3.2 反氦4的发现第18-19页
    1.4 反物质研究进展第19-25页
        1.4.1 AMS02实验第19页
        1.4.2 CPT对称第19-21页
        1.4.3 正反物质质量对比第21-22页
        1.4.4 反氢原子实验第22-25页
    1.5 论文结构第25-27页
第二章 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实验装置第27-41页
    2.1 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第27-29页
    2.2 STAR探测器第29-37页
        2.2.1 时间投影室第30-33页
        2.2.2 飞行时间探测器第33-35页
        2.2.3 重味径迹探测器HFT第35-37页
    2.3 STAR探测器的升级计划第37-40页
        2.3.1 BES-II能量扫描计划第37-40页
        2.3.2 iTPC升级计划第40页
    2.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π介子HBT关联模拟第41-51页
    3.1 HBT关联第41页
    3.2 混沌源发射出的π介子的动量关联第41-45页
    3.3 多相输运模型AMPT第45-47页
        3.3.1 相空间初始化第46页
        3.3.2 部分子相互作用第46-47页
        3.3.3 强子化过程第47页
        3.3.4 强子再散射过程第47页
    3.4 π介子关联模拟结果第47-49页
    3.5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四章 反质子间相互作用的测量第51-81页
    4.1 引言第51-54页
        4.1.1 散射长度f0和有效力程d0第51-52页
        4.1.2 关联函数第52-54页
    4.2 事件挑选及粒子鉴别第54-57页
    4.3 粒子对的筛选第57-60页
        4.3.1 径迹分裂第57-58页
        4.3.2 径迹融合第58页
        4.3.3 平均间距筛选第58-60页
    4.4 粒子纯度第60-62页
    4.5 残余关联第62-64页
        4.5.1 Lambda衰变第62-63页
        4.5.2 THERMINATOR2模型第63页
        4.5.3 转换矩阵第63-64页
    4.6 拟合过程第64-71页
        4.6.1 建立关联函数库第64-65页
        4.6.2 额外电荷的影响第65-66页
        4.6.3 Lambda-Lambda关联函数第66-68页
        4.6.4 关联函数中各部分比例第68页
        4.6.5 拟合结果第68-71页
    4.7 反质子的吸收效应第71-72页
    4.8 系统误差第72-74页
        4.8.1 来自Proton-Lambda关联函数的系统误差第72页
        4.8.2 来自Lambda-Lambda关联函数的系统误差第72-73页
        4.8.3 来自不同实验筛选条件的系统误差第73页
        4.8.4 来自粒子对比例的系统误差第73-74页
        4.8.5 来自额外电荷的系统误差第74页
    4.9 反质子-反质子关联函数拟合结果的总结第74-76页
    4.10 实验方法的验证第76-79页
    4.11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五章 STAR高阶触发系统第81-97页
    5.1 STAR的低阶触发系统第81页
    5.2 STAR的高阶触发系统第81-84页
    5.3 空间电荷和栅格泄漏第84-90页
        5.3.1 空间电荷和栅格泄漏修正第86-87页
        5.3.2 实时空间电荷修正第87-90页
    5.4 高阶触发系统的实时在线监控第90页
    5.5 HLT中HFT的在线软件第90-96页
        5.5.1 PXL在HLT中的在线软件第93-95页
        5.5.2 IST在HLT中的在线软件第95-96页
    5.6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97-99页
    6.1 总结第97-98页
    6.2 展望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3页
图目录第103-109页
表目录第109-111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111-113页
附录A 发表论文和学术报告清单第113-119页
    A.1 主要论文清单第113页
    A.2 学术报告清单第113页
    A.3 其他合作文章第113-119页
致谢第119-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次线性期望下的Toeplitz引理,Cesàro均值收敛定理与Kronecker引理
下一篇:鸡冠花及其炭品炮制机理及质量标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