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零件及传动装置论文--其他传动论文

机电集成压电谐波传动系统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9页
    1.1 引言第13-14页
    1.2 压电驱动特点及应用第14-18页
        1.2.1 压电驱动特点第14-16页
        1.2.2 压电驱动应用第16-18页
    1.3 压电驱动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6页
        1.3.1 摩擦式压电驱动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2页
        1.3.2 非接触式压电驱动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2-25页
        1.3.3 啮合式压电驱动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5-26页
        1.3.4 不同类型压电驱动系统比较第26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第26-29页
第2章 机电集成压电谐波传动机电耦合静力学分析第29-48页
    2.1 机电集成压电谐波传动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第29-30页
    2.2 压电叠堆输出特性第30-32页
    2.3 放大机构静力分析第32-34页
        2.3.1 放大机构受力分析第32-33页
        2.3.2 放大机构位移分析第33-34页
    2.4 活齿静力分析第34-37页
        2.4.1 活齿传动工作原理第34-35页
        2.4.2 活齿受力分析第35-37页
    2.5 机电耦合静力学方程第37-38页
    2.6 结果分析第38-47页
        2.6.1 放大机构力和位移第38-39页
        2.6.2 活齿受力第39-44页
        2.6.3 输出转矩第44-47页
    2.7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3章 机电集成压电谐波传动系统耦合自由振动分析第48-80页
    3.1 驱动部分动力学建模第48-55页
        3.1.1 压电叠堆自由振动模型第48-49页
        3.1.2 弹性体自由振动模型第49-53页
        3.1.3 摆动体自由振动模型第53-54页
        3.1.4 驱动部分耦合条件第54-55页
    3.2 传动部分动力学建模第55-61页
        3.2.1 动力学模型第55-56页
        3.2.2 各构件加速度和相对位移第56-57页
        3.2.3 波发生器动力学方程第57-58页
        3.2.4 中心轮动力学方程第58-59页
        3.2.5 活齿架动力学方程第59-60页
        3.2.6 活齿动力学方程第60-61页
        3.2.7 传动部分总动力学方程第61页
    3.3 机电集成压电谐波传动系统耦合振动模型第61-64页
    3.4 结果分析第64-79页
        3.4.1 系统耦合固有频率第64-67页
        3.4.2 系统耦合振型第67-72页
        3.4.3 参数变化对耦合固有频率的影响第72-75页
        3.4.4 局部与系统耦合固有频率比较第75-79页
    3.5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4章 机电集成压电谐波传动系统耦合受迫振动分析第80-115页
    4.1 压电叠堆电压响应第80-82页
        4.1.1 电压响应方程第80-81页
        4.1.2 电压响应分析第81-82页
    4.2 驱动部分受迫振动分析第82-89页
        4.2.1 压电叠堆受迫响应第82-86页
        4.2.2 弹性体受迫响应第86-88页
        4.2.3 摆动体受迫响应第88-89页
    4.3 传动部分受迫振动分析第89-97页
        4.3.1 外部激励引起的受迫振动第89-92页
        4.3.2 啮合刚度激励引起的受迫振动第92-96页
        4.3.3 复合激励下的受迫振动第96-97页
    4.4 系统耦合受迫振动分析第97-101页
        4.4.1 耦合激励力第97-98页
        4.4.2 驱动部分耦合受迫响应第98-100页
        4.4.3 传动部分耦合受迫响应第100-101页
    4.5 结果分析第101-114页
        4.5.1 驱动部分结果分析第101-104页
        4.5.2 传动部分结果分析第104-108页
        4.5.3 耦合受迫振动结果分析第108-114页
    4.6 本章小结第114-115页
第5章 机电集成压电谐波传动系统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第115-165页
    5.1 驱动部分非线性耦合动力学第115-124页
        5.1.1 非线性压电效应第115-116页
        5.1.2 非线性耦合动力学方程第116-118页
        5.1.3 弱非线性自由振动第118-120页
        5.1.4 接近共振时非线性受迫振动第120-122页
        5.1.5 远离共振时非线性受迫振动第122-124页
    5.2 驱动部分非线性振动结果分析第124-137页
        5.2.1 压电非线性输出特性分析第124-125页
        5.2.2 弱非线性自由振动结果分析第125-129页
        5.2.3 接近共振时非线性受迫振动结果分析第129-133页
        5.2.4 远离共振时非线性受迫振动结果分析第133-136页
        5.2.5 驱动部分非线性数值求解第136-137页
    5.3 传动部分非线性动力学第137-147页
        5.3.1 弱非线性自由振动第137-142页
        5.3.2 远离共振非线性受迫振动第142-145页
        5.3.3 接近共振非线性受迫振动第145-147页
    5.4 传动部分非线性振动结果分析第147-164页
        5.4.1 弱非线性自由振动结果分析第147-157页
        5.4.2 远离共振时非线性受迫振动结果分析第157-161页
        5.4.3 接近共振时非线性受迫振动结果分析第161-164页
    5.5 本章小结第164-165页
第6章 机电集成压电谐波传动系统混沌振动分析第165-193页
    6.1 不考虑放大机构轴向力时驱动部分混沌振动第165-179页
        6.1.1 压电叠堆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第165-172页
        6.1.2 OD梁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第172-174页
        6.1.3 DB梁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第174-177页
        6.1.4 摆动体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第177-179页
    6.2 考虑放大机构轴向力时驱动部分混沌振动第179-185页
        6.2.1 考虑轴向力时放大机构动力学方程第179-180页
        6.2.2 OD梁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第180-181页
        6.2.3 DB梁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第181-183页
        6.2.4 摆动体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第183-185页
    6.3 传动部分混沌振动第185-192页
        6.3.1 非线性动力学方程第185页
        6.3.2 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第185-192页
    6.4 本章小结第192-193页
第7章 机电集成压电谐波传动系统样机研制与试验第193-209页
    7.1 样机结构与参数设计第193-196页
        7.1.1 样机结构设计第193-194页
        7.1.2 样机参数设计第194-196页
    7.2 样机加工制造第196-197页
    7.3 样机驱动原理试验第197-201页
        7.3.1 压电叠堆输出位移试验第197-199页
        7.3.2 行波位移试验第199-201页
    7.4 样机输出特性测试第201-205页
        7.4.1 测试系统的组成第201-202页
        7.4.2 测试方法与结果第202-205页
        7.4.3 误差分析第205页
    7.5 样机固有频率测试第205-208页
        7.5.1 模态试验基础与平台第205-207页
        7.5.2 测试结果与数据分析第207-208页
    7.6 本章小结第208-209页
结论第209-211页
参考文献第211-22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220-222页
致谢第222页

论文共2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澜沧江苗尾水电站右岸坝肩边坡长期稳定性评价
下一篇:重庆酉阳秀山大塘坡组层序地层及与成锰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