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重金属污染简介 | 第11页 |
1.2 重金属污染的来源、现状和危害 | 第11-12页 |
1.3 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技术 | 第12-17页 |
1.3.1 离子交换法 | 第12-13页 |
1.3.2 化学沉淀法 | 第13-14页 |
1.3.3 电化学法 | 第14页 |
1.3.4 膜分离法 | 第14页 |
1.3.5 生物法 | 第14-15页 |
1.3.6 吸附法 | 第15-17页 |
1.4 生物炭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1.4.1 生物炭简介 | 第17-18页 |
1.4.2 改性生物炭在处理重金属废水中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3 生物炭的其他应用 | 第19-21页 |
1.5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1-24页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第24-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6页 |
2.1.1 化学试剂 | 第24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4-26页 |
2.2 生物炭的制备及改性 | 第26-27页 |
2.2.1 棕榈生物炭(BC)的制备 | 第26页 |
2.2.2 氨基生物炭(NBC)的制备 | 第26页 |
2.2.3 纳米零价铁改性氨基生物炭(NBCF)的制备 | 第26-27页 |
2.3 材料表征 | 第27-30页 |
2.3.1 元素组成分析 | 第27页 |
2.3.2 铁含量测定 | 第27页 |
2.3.3 化学结构分析 | 第27-28页 |
2.3.4 材料内部晶体结构及元素价态分析 | 第28页 |
2.3.5 表面微观特征分析 | 第28-30页 |
2.4 吸附实验 | 第30-31页 |
2.4.1 溶液的配制 | 第30页 |
2.4.2 吸附速率实验 | 第30-31页 |
2.4.3 等温吸附实验 | 第31页 |
2.4.4 环境因素的影响 | 第31页 |
2.5 污染物浓度分析 | 第31-32页 |
2.6 吸附模型 | 第32-33页 |
2.6.1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32-33页 |
2.6.2 等温吸附模型 | 第3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改性生物炭的化学结构组成及表面特征和对典型重金属的去除性能 | 第35-44页 |
3.1 生物炭改性前后的结构和性质表征 | 第35-41页 |
3.1.1 元素分析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35-36页 |
3.1.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36-37页 |
3.1.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37-38页 |
3.1.4 微观形貌分析 | 第38-39页 |
3.1.5 比表面积 | 第39页 |
3.1.6 纳米粒度及等电点分析 | 第39-41页 |
3.2 改性生物炭对典型重金属的去除性能 | 第41-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改性生物炭对Cd(Ⅱ)的去除特性 | 第44-52页 |
4.1 吸附动力学特性 | 第44-46页 |
4.2 等温吸附特性 | 第46-47页 |
4.3 PH的影响 | 第47-48页 |
4.4 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4.5 解吸研究 | 第49-5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改性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去除机理 | 第52-55页 |
5.1 去除机理探讨 | 第52-54页 |
5.2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1.结论 | 第55页 |
2.研究特色 | 第55-56页 |
3 研究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