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 沙门菌概述 | 第10-13页 |
1.1 生物学特点 | 第10-11页 |
1.2 流行病学 | 第11-12页 |
1.3 与致病性有关的因素 | 第12-13页 |
2 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Two component system, TCS) | 第13-18页 |
2.1 双组分系统的组成 | 第13页 |
2.2 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TCS) | 第13-14页 |
2.3 TCSCS与细菌致病性 | 第14-15页 |
2.4 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CpxAR | 第15-18页 |
试验一 鼠伤寒沙门菌ST1920型cpxR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对小鼠LD50的影响 | 第18-29页 |
1 引言 | 第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5页 |
2.1 材料 | 第18-20页 |
2.1.1 菌株 | 第18页 |
2.1.2 试验动物 | 第18-19页 |
2.1.3 主要培养基 | 第19页 |
2.1.4 主要试剂 | 第19页 |
2.1.5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9页 |
2.1.6 培养基配制 | 第19-20页 |
2.1.7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0页 |
2.2 方法 | 第20-25页 |
2.2.1 细菌的复苏与纯化 | 第20页 |
2.2.2 总DNA的提取 | 第20页 |
2.2.3 PCR鉴定鼠伤寒沙门菌 | 第20-21页 |
2.2.4 运用ERIC-PCR对鼠伤寒沙门菌进行基因型鉴定 | 第21页 |
2.2.5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序列分型) | 第21-22页 |
2.2.6 JS分△cpxR的构建与鉴定 | 第22-24页 |
2.2.6.1 P22噬菌体的增值、检测和保存 | 第22页 |
2.2.6.2 噬菌体转导 | 第22-24页 |
2.2.6.3 转导子鉴定 | 第24页 |
2.2.7 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 | 第24-25页 |
2.2.7.1 动物试验设计及分组情况 | 第24页 |
2.2.7.2 小鼠攻毒实验及观察 | 第24-25页 |
3 结果 | 第25-27页 |
3.1 鼠伤寒沙门菌PCR鉴定结果 | 第25页 |
3.2 ERIC-PCR基因分型结果 | 第25页 |
3.3 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序列分型) | 第25-26页 |
3.4 JS分△cpxR构建 | 第26-27页 |
3.5 基因缺失突变株△cpxR对小鼠的LD50 | 第27页 |
4 讨论 | 第27-28页 |
5 小结 | 第28-29页 |
试验二 鼠伤寒沙门菌ST1920株cpxR基因缺失株对PK-15 细胞的黏附和侵袭力的影响 | 第29-37页 |
1 引言 | 第29-3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2.1 材料 | 第30页 |
2.1.1 菌株 | 第30页 |
2.1.2 细胞 | 第30页 |
2.1.3 培养基、试剂及主要相关材料 | 第30页 |
2.1.4 仪器设备 | 第30页 |
2.1.5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 | 第30页 |
2.1.6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30页 |
2.2 方法 | 第30-32页 |
2.2.1 细菌的复苏与纯化 | 第30页 |
2.2.2 细胞的复苏与培养 | 第30-31页 |
2.2.3 细胞传代 | 第31页 |
2.2.4 感染时间的确定 | 第31页 |
2.2.5 黏附试验 | 第31页 |
2.2.6 侵袭试验 | 第31页 |
2.2.7 透射电镜观察细菌侵袭细胞 | 第31-32页 |
2.2.8 扫描电镜观察细菌黏附细胞 | 第32页 |
3 结果 | 第32-36页 |
3.1 感染时间的确定 | 第32页 |
3.2 鼠伤寒沙门菌对PK-15 细胞的黏附结果 | 第32-33页 |
3.3 鼠伤寒沙门菌对PK-15 细胞的侵袭结果 | 第33-34页 |
3.4 透射电镜观察鼠伤寒沙门菌对PK-15 细胞的侵袭 | 第34-35页 |
3.5 扫描电镜观察鼠伤寒沙门菌对PK-15 细胞的黏附 | 第35-36页 |
4 讨论 | 第36页 |
5 小结 | 第36-37页 |
试验三 cpxR基因对鼠伤寒沙门菌的毒力基因mRNA表达 | 第37-56页 |
1 引言 | 第3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7-43页 |
2.1 材料 | 第37-38页 |
2.1.1 菌种 | 第37-38页 |
2.1.2 主要药品、试剂 | 第38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38页 |
2.2 方法 | 第38-43页 |
2.2.1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38页 |
2.2.2 分离菌缺失株的构建 | 第38页 |
2.2.3 毒力基因的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38-43页 |
2.2.3.1 引物设计 | 第38-41页 |
2.2.3.2 各试验菌株总RNA的提取 | 第41-42页 |
2.2.3.3 毒力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检测 | 第42-43页 |
3 结果 | 第43-54页 |
3.1 鼠伤寒沙门菌内参基因 16S r RNA和毒力相关基因标准品的制备 | 第43页 |
3.2 Real Time 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3-44页 |
3.3 各菌株总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 第44-46页 |
3.4 各基因荧光定量PCR溶解曲线 | 第46-49页 |
3.5 各基因荧光定量PCR扩增曲线 | 第49-53页 |
3.6 各试验菌株不同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 | 第53-54页 |
4 讨论 | 第54-55页 |
4.1 Real Time PCR方法 | 第54页 |
4.2 Cpx R对鼠伤寒沙门菌致病性的调控作用可能与其调控毒力基因表达量有关 | 第54-55页 |
5 小结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5页 |
Abstract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