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电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结构论文

环境污染物对电接触和电子设备防护可靠性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符号说明第16-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42页
    1.1 引言第17-18页
    1.2 课题背景第18-24页
        1.2.1 环境污染中的大气污染物第18-20页
        1.2.2 电接触学科和电连接器及环境影响第20-21页
        1.2.3 电子设备环境防护要求第21-22页
        1.2.4 电接触电连接器可靠性问题的复杂性第22-24页
    1.3 课题的主要目标、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4-30页
        1.3.1 课题的主要目标第24-25页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5-28页
        1.3.3 环境污染物对电接触可靠性影响研究的重点和拓展第28-29页
        1.3.4 课题的研究意义第29-30页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第30-32页
        1.4.1 论文的主要内容第30-31页
        1.4.2 论文的结构第31-32页
    1.5 论文的创新点第32-33页
    参考文献第33-42页
第二章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分析方法第42-55页
    2.1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42-45页
        2.1.1 特性分析-理论模型分析-实验研究的研究方法第42-44页
        2.1.2 失效分析-特性分析-模拟实验-评估方法的研究方法第44-45页
    2.2 实验分析方法第45-53页
        2.2.1 触点失效观测分析方法第45-47页
        2.2.2 污染物物质成分鉴定方法第47-50页
        2.2.3 触点失效模拟实验方法第50-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第三章 无机尘土颗粒在电接触界面的影响特性研究第55-79页
    3.1 无机尘土颗粒在电接触界面内的影响特性分析第55-60页
        3.1.1 电接触界面内的尘土颗粒粒径分析第56-57页
        3.1.2 尘土颗粒形状的影响分析第57-58页
        3.1.3 尘土颗粒的硬度和强度的影响分析第58-59页
        3.1.4 小结第59-60页
    3.2 尘土颗粒在电接触界面的弹性接触力学分析第60-64页
        3.2.1 尘土颗粒和电接触界面的弹性接触力学模型假设第60-61页
        3.2.2 静态触点内的尘土颗粒受力分析模型第61-62页
        3.2.3 动态触点内尘土颗粒受力分析模型第62-63页
        3.2.4 弹性力学模型下尘土颗粒结合强度的估计第63-64页
    3.3 尘土颗粒在电接触界面的弹塑性模型分析第64-69页
        3.3.1 弹塑性分析模型的建立第65页
        3.3.2 尘土颗粒嵌入的弹塑性分析第65-67页
        3.3.3 尘土颗粒压平模型分析第67-69页
    3.4 尘土颗粒对界面接触的状态影响分析第69-74页
        3.4.1 尘土颗粒嵌入对接触压力的影响分析第69-70页
        3.4.2 尘土颗粒被压平对接触面积的影响分析第70-72页
        3.4.3 尘土颗粒和界面变形对接触电阻的影响分析第72-74页
    3.5 本章小结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第四章 无机尘土颗粒在电接触界面影响的实验研究第79-106页
    4.1 模拟实验所用尘土颗粒的特征及沉积方法第79-84页
        4.1.1 石英和方解石颗粒的物理化学特征第79-81页
        4.1.2 尘土颗粒的沉积方法第81-84页
    4.2 静态触点下尘土颗粒对电接触性能的影响实验第84-91页
        4.2.1 石英颗粒在静态触点的影响实验第84-87页
        4.2.2 方解石颗粒在静态触点的影响实验第87-90页
        4.2.3 小结第90-91页
    4.3 动态触点下尘土颗粒对电接触性能的影响实验第91-96页
        4.3.1 石英颗粒单次滑动实验第91-94页
        4.3.2 方解石颗粒单次滑动实验第94-96页
        4.3.3 小结第96页
    4.4 尘土颗粒存在条件下的触点微动实验第96-102页
        4.4.1 石英颗粒连续微动实验第97-100页
        4.4.2 方解石颗粒连续微动实验第100-102页
        4.4.3 小结第102页
    4.5 尘土颗粒颗粒导致接触失效的机理第102-103页
    4.6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6页
第五章 有机污染物在电接触界面的影响特性研究第106-125页
    5.1 手机失效触点中的有机污染物分析第106-109页
        5.1.1 手机失效触点的污染物成分分析第106-107页
        5.1.2 手机失效触点内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和进入方式分析第107-109页
    5.2 有机物在电接触界面的影响特性分析第109-115页
        5.2.1 触点内有机污染物的物态分析第109-110页
        5.2.2 有机污染物的物理特性分析第110-112页
        5.2.3 有机污染物的化学特性分析第112-114页
        5.2.4 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特性研究第114-115页
    5.3 液态有机物在触点内对尘土颗粒的粘接模型分析第115-120页
        5.3.1 液态有机物的在接触界面的粘接模型第115-116页
        5.3.2 接触界面上液态有机物和颗粒的静液桥力第116-118页
        5.3.3 接触界面上液态有机物和颗粒的动液桥力第118-119页
        5.3.4 小结第119-120页
    5.4 有机污染物在界面对尘土颗粒的粘接作用机理分析第120-121页
    5.5 本章小结第121-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25页
第六章 有机污染物在电接触界面影响的实验研究第125-141页
    6.1 有机污染物的沉积方法研究第125-129页
        6.1.1 液态有机物的挥发沉积法第126-127页
        6.1.2 乳酸钠溶液涂覆沉积法第127-129页
    6.2 有机污染物对尘土颗粒的的粘接特性研究实验第129-132页
    6.3 尘土污染条件下有机物对动态触点的影响实验第132-137页
        6.3.1 液态有机物对尘土颗粒进入固定幅值微动触点的影响实验第132-135页
        6.3.2 液态有机物对尘土颗粒进入变幅值微动触点的影响实验第135-137页
    6.4 液态有机物在尘土存在条件下对电接触触点的影响机理第137-138页
    6.5 本章小结第138-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1页
第七章 故障手机失效防尘网的污染物分析第141-161页
    7.1 电子设备外壳防护的需求和等级要求第141-144页
        7.1.1 电子设备外壳防护等级要求第142-143页
        7.1.2 手机防尘网的使用第143-144页
    7.2 手机防尘网上污染物物理特征分析第144-150页
        7.2.1 故障听筒防尘网样品信息第144-145页
        7.2.2 污染物堆积形貌和性状第145-149页
        7.2.3 污染物污染程度分析第149-150页
        7.2.4 小结第150页
    7.3 防尘网上污染物微观形貌和化学元素成分分析第150-158页
        7.3.1 污染物成分分析第150-152页
        7.3.2 污染物中无机颗粒的形貌和成分分析第152-153页
        7.3.3 污染物中纤维的形貌和成分第153-154页
        7.3.4 有机污染的化学组成分析第154-157页
        7.3.5 小结第157-158页
    7.4 防尘网上污染物的来源和形成过程分析第158页
    7.5 本章小结第158-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61页
第八章 有机污染物对防尘网的粘接特性分析和实验研究第161-205页
    8.1 有机污染物的粘接特性分析第161-165页
        8.1.1 有机污染物的物理特性对其粘接能力的影响分析第162-164页
        8.1.2 有机污染物的化学特性对其粘接能力的影响分析第164-165页
    8.2 声学防尘网的粘接特性分析第165-171页
        8.2.1 防尘网结构特性参数对粘接的影响第165-167页
        8.2.2 防尘网涂层特性参数对粘接的影响第167-168页
        8.2.3 不同涂层防尘网对有机液体的表观接触角第168-170页
        8.2.4 小结第170-171页
    8.3 有机污染物和防尘网粘接特性的实验研究思路第171-175页
        8.3.1 污染物沉积粘接模拟实验研究思路第171-174页
            8.3.1.1 油雾挥发沉积模拟实验的思路第172-173页
            8.3.1.2 油脂涂覆粘接模拟实验的思路第173-174页
        8.3.2 污染物粘接状态评估实验的思路第174-175页
    8.4 有机污染物特性对粘接沉积影响的实验研究第175-179页
        8.4.1 有机污染物的油雾挥发沉积实验第175-176页
        8.4.2 有机污染物的油脂涂覆粘接实验第176-178页
        8.4.3 小结第178-179页
    8.5 防尘网的结构参数对污染物粘接沉积影响的实验研究第179-194页
        8.5.1 防尘网孔径对污染物粘接沉积的影响第179-188页
            8.5.1.1 油雾挥发实验中防尘网孔径对污染物沉积的影响第180-184页
            8.5.1.2 油脂涂覆实验中防尘网孔径对污染物沉积的影响第184-187页
            8.5.1.3 小结第187-188页
        8.5.2 防尘网厚度对污染物粘接沉积的影响第188-191页
        8.5.3 声阻相近的防尘网的抗污染特性第191-193页
        8.5.4 小结第193-194页
    8.6 防尘网涂层参数对污染物粘接沉积的影响第194-200页
        8.6.1 油雾挥发实验中防尘网涂层对污染物沉积的影响第194-197页
        8.6.2 油脂涂覆实验中防尘网涂层对污染物沉积的影响第197-199页
        8.6.3 小结第199-200页
    8.7 有机污染物和防尘网之间的粘接原理第200-202页
    8.8 本章小结第202-203页
    参考文献第203-205页
第九章 声学防尘网抗污染能力评估方法第205-230页
    9.1 声学防尘网抗污染能力评估方法及其主要构成第205-209页
        9.1.1 声学防尘网抗污染能力评估方法的目的和意义第205-206页
        9.1.2 声学防尘网抗污染能力评估方法的主要构成第206-209页
    9.2 油雾挥发模拟实验方法及系统的建立第209-219页
        9.2.1 油雾挥发模拟实验参数的设置方法第210-214页
        9.2.2 油雾挥发模拟装置的关键部分设计第214-219页
    9.3 油脂涂覆模拟实验方法及系统的建立第219-222页
        9.3.1 油脂涂覆粘接实验参数的设置方法第220-221页
        9.3.2 油脂涂覆装置的关键设计实施第221-222页
    9.4 防尘网上污染物粘接状态评估实验方法第222-224页
        9.4.1 声阻评估污染物粘接状态方法的原理第223页
        9.4.2 防尘网声阻的测试系统和参数设置第223-224页
    9.5 声学防尘网抗污染能力评估方法的适用性第224-227页
        9.5.1 模拟实验污染物沉积结果与实际失效的相似性第224-226页
        9.5.2 污染物模拟实验结果与实际失效的差异性第226-227页
        9.5.3 防尘网上污染物粘接状态评估实验的测试极限第227页
    9.6 本章小结第227-228页
    参考文献第228-230页
第十章 总结第230-233页
    10.1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第230-232页
    10.2 论文展望第232-233页
致谢第233-234页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234页

论文共2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柔性逻辑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多覆盖网络共存环境下资源竞争理论与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