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人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家族5非翻译区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缩略词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0页
    1.1 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家族研究进展第12-15页
        1.1.1 STATs蛋白结构与信号通路第12-14页
        1.1.2 STAT家族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第14-15页
    1.2 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研究进展第15-28页
        1.2.1 IRES元件的发现第15-18页
        1.2.2 IRES元件的活性检测第18-19页
        1.2.3 IRES的结构与功能第19-22页
        1.2.4 反式作用因子(ITAFs)调控IRES活性第22-25页
        1.2.5 病毒IRES在联合基因治疗中的应用第25-27页
        1.2.6 细胞IRES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第27-28页
    1.3 课题研究意义第28-29页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29-30页
第二章 STAT家族成员IRES活性的鉴定第30-46页
    2.1 引言第30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0-36页
        2.2.1 质粒、菌株及细胞株第30-31页
        2.2.2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31-32页
        2.2.3 溶液和培养基的配制第32页
        2.2.4 双顺反子待检质粒的构建第32-33页
        2.2.5 分子克隆步骤第33-34页
        2.2.6 细胞培养与转染第34页
        2.2.7 双顺反子报告基因的活性检测第34-35页
        2.2.8 qRT-PCR分析第35-36页
        2.2.9 Western Blot第3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6-44页
        2.3.1 STAT家族成员 5′-UTR序列与结构分析第36-37页
        2.3.2 STAT家族成员IRES活性的初步鉴定第37-39页
        2.3.3 排除STATs IRES元件含有内部启动子活性第39-40页
        2.3.4 排除双荧光素酶检测质粒含有内部剪切位点第40-41页
        2.3.5 排除核糖体连续翻译机制的干扰作用第41-42页
        2.3.6 双荧光蛋白检测系统对STATs IRES活性的辅助鉴定第42-44页
        2.3.7 STAT家族成员在不同肿瘤细胞中IRES活性比较第44页
    2.4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三章 STAT家族成员IRES活性结构域的探究第46-64页
    3.1 引言第46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46-52页
        3.2.1 质粒、菌株及细胞株第46页
        3.2.2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46页
        3.2.3 溶液和培养基的配制第46页
        3.2.4 IRES二级结构模拟第46页
        3.2.5 STATs IRES逐步截短重组质粒的构建第46-48页
        3.2.6 STATs IRES定点突变重组质粒的构建第48-51页
        3.2.7 分子克隆步骤及细胞培养第51页
        3.2.8 细胞转染以及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第51-5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2-62页
        3.3.1 STAT1 IRES活性中心域的探究第52-53页
        3.3.2 STAT2 IRES活性中心域的探究第53-54页
        3.3.3 STAT4 IRES活性中心域的探究第54-56页
        3.3.4 STAT1 IRES活性区域关键茎环结构的探究第56-59页
        3.3.5 STAT4 IRES活性区域关键茎环结构的探究第59-62页
    3.4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四章 细胞应激条件下STAT1和STAT4 IRES元件的功能探究第64-73页
    4.1 引言第64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64-65页
        4.2.1 质粒及细胞株第64页
        4.2.2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64-65页
        4.2.3 溶液和培养基的配制第65页
        4.2.4 共聚焦检测STAT家族蛋白的表达与分布第65页
        4.2.5 Western Blot与qRT-PCR第65页
        4.2.6 细胞转染及压力处理第6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5-71页
        4.3.1 紫杉醇(PTX)处理肝癌细胞后STAT1蛋白及mRNA的表达第65-67页
        4.3.2 紫杉醇(PTX)处理肝癌细胞后STAT4蛋白及mRNA的表达第67-68页
        4.3.3 紫杉醇(PTX)处理肝癌细胞后p-STAT1和p-STAT4蛋白的表达第68-69页
        4.3.4 IRES调控紫杉醇药物压力下肝癌细胞中STAT1和STAT4蛋白的表达第69页
        4.3.5 IRES调控血清饥饿条件下肝癌细胞中STAT1和STAT4蛋白的表达第69-71页
    4.4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五章 STAT1和STAT4 IRES元件所需的反式作用因子的探究第73-84页
    5.1 引言第73页
    5.2 材料和方法第73-76页
        5.2.1 质粒及细胞株第73页
        5.2.2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73-74页
        5.2.3 溶液和培养基的配制第74页
        5.2.4 RNA-蛋白免疫共沉淀实验第74-75页
        5.2.5 Western Blot检测胞质胞核蛋白的表达第75页
        5.2.6 siRNA干扰技术第75-7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6-83页
        5.3.1 STAT1和STAT4的IRES元件与四种ITAFs的结合第76-77页
        5.3.2 四种ITAFs正调控STAT1和STAT4的IRES元件第77-79页
        5.3.3 药物压力条件下Bel7402细胞中四种ITAFs的表达与分布第79-80页
        5.3.4 血清饥饿条件下Bel7402细胞中四种ITAFs的表达与分布第80-81页
        5.3.5 STAT1和STAT4的IRES元件与四种ITAFs结合位点的预测第81-83页
    5.4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六章 基于STAT1和STAT4 IRES元件对细胞IRES结构的初探第84-92页
    6.1 引言第84页
    6.2 材料和方法第84-85页
        6.2.1 质粒及细胞株第84页
        6.2.2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84-85页
        6.2.3 溶液和培养基的配制第85页
        6.2.4 质粒构建第85页
        6.2.5 分子克隆步骤第85页
        6.2.6 细胞培养和转染及双荧光素酶的活性检测第85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85-91页
        6.3.1 STAT1与已鉴定的IRES元件的结构对比第85-87页
        6.3.2 STAT4与已鉴定的IRES元件的结构对比第87-88页
        6.3.3 STAT1与MDR15′-UTR的结构对比第88-89页
        6.3.4 STAT4与RRBP1、CDX2和AHR 5′-UTRs的结构对比第89-90页
        6.3.5 MDR1、RRBP1、CDX2和AHR IRES活性的鉴定第90-91页
    6.4 本章小结第91-92页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92-94页
    主要结论第92-93页
    展望第93-94页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94-95页
致谢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2页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胰腺癌辨证规律研究
下一篇:我国药师立法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