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黄铁矿氧化产生AMD的机制 | 第10-11页 |
1.3 AMD的治理方法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末端治理方法 | 第11-12页 |
1.3.2 源头控制方法 | 第12-14页 |
1.4 金属腐蚀防护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5 本论文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1.5.1 电化学法 | 第15-16页 |
1.5.2 化学浸取法 | 第16-17页 |
1.5.3 生物浸取法 | 第17页 |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7-19页 |
1.6.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纳米SiO_2添加量对PropS-SH/SiO_2复合钝化剂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第19-35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19-23页 |
2.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19-20页 |
2.1.2 黄铁矿样品的预处理及表征方法 | 第20页 |
2.1.3 黄铁矿工作电极及盐桥的制备 | 第20-21页 |
2.1.4 黄铁矿样品的钝化处理 | 第21页 |
2.1.5 SEM以及静态水接触角测试 | 第21页 |
2.1.6 电化学分析测试 | 第21-22页 |
2.1.7 化学浸取实验 | 第22-23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3-33页 |
2.2.1 黄铁矿样品的结构表征 | 第23-24页 |
2.2.2 纳米SiO_2粒子对PropS/SiO_2复合钝化剂表面性能的影响 | 第24-26页 |
2.2.3 PropS/SiO_2复合钝化剂钝化前后黄铁矿的电化学行为分析 | 第26-31页 |
2.2.4 PropS/SiO_2复合钝化剂抗化学氧化性能的分析 | 第31-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PropS-SH/SiO_2复合钝化剂对黄铁矿抗生物氧化性能的研究 | 第35-45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35-37页 |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5-36页 |
3.1.2 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培养与驯化 | 第36页 |
3.1.3 电化学测试 | 第36-37页 |
3.1.4 生物浸取实验 | 第37页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43页 |
3.2.1 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培养与驯化实验结果 | 第37-38页 |
3.2.2 电化学测试结果分析 | 第38-42页 |
3.2.3 生物浸取实验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PropS-SH/SiO_2复合钝化剂对黄铁矿钝化机理的研究 | 第45-54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45-46页 |
4.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5-46页 |
4.1.2 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测试 | 第46页 |
4.1.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测试 | 第46页 |
4.1.4 固体29Si核磁共振(29Si NMR)测试 | 第46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6-53页 |
4.2.1 钝化前后黄铁矿的表征结果分析 | 第46-51页 |
4.2.2 PropS-SH/SiO_2复合钝化剂中两相的相互作用 | 第51-52页 |
4.2.3 PropS-SH/SiO_2复合钝化剂对黄铁矿的钝化机理 | 第52-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54-56页 |
5.1 结论 | 第54页 |
5.2 创新点 | 第54-55页 |
5.3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