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选矿废水的产生及其特点 | 第10-12页 |
1.1.1 选矿废水来源 | 第10-11页 |
1.1.2 选矿废水特性和危害 | 第11-12页 |
1.2 选矿废水处理技术进展 | 第12-20页 |
1.2.1 混凝沉淀法 | 第12-13页 |
1.2.2 吸附法 | 第13页 |
1.2.3 化学沉淀法 | 第13-14页 |
1.2.4 化学氧化法 | 第14页 |
1.2.5 微生物处理法 | 第14-15页 |
1.2.6 光催化氧化法 | 第15页 |
1.2.7 三维电解法 | 第15-20页 |
1.3 本实验工作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3.1 选题背景 | 第20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和内容 | 第22-26页 |
2.1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2-24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2页 |
2.1.2 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22-24页 |
2.2 实验原料 | 第24-26页 |
2.2.1 实验废水的水质参数 | 第24-25页 |
2.2.2 实验废水的排放标准 | 第25-26页 |
第3章 混凝沉淀法预处理选矿废水实验研究 | 第26-30页 |
3.1 混凝剂类型对选矿废水COD及重金属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26-27页 |
3.2 FeCl_3投加量对选矿废水COD及重金属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27页 |
3.3 初始pH值对选矿废水COD及重金属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27-28页 |
3.4 混凝反应时间对选矿废水COD及重金属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28-2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混凝后选矿废水COD进一步去除实验研究 | 第30-34页 |
4.1 吸附法对混凝沉淀工艺处理后的选矿废水COD的去除实验 | 第30-31页 |
4.2 化学氧化法对混凝沉淀工艺处理后的选矿废水COD的去除实验 | 第31-34页 |
第5章 三维电解法处理选矿废水原水实验研究 | 第34-47页 |
5.1 实验装置和流程 | 第34-35页 |
5.2 不同粒子电极的性能比较 | 第35-36页 |
5.3 电解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6-37页 |
5.4 初始pH值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7-38页 |
5.5 电解电压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8-39页 |
5.6 极板间距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9页 |
5.7 Fe~(2+)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9-40页 |
5.8 粒子电极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5.9 电流密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1页 |
5.10 曝气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1-42页 |
5.11 连续运行实验 | 第42-43页 |
5.12 传统三维电解工艺处理选矿废水实验 | 第43-44页 |
5.12.1 传统三维电解实验装置 | 第43页 |
5.12.2 传统三维电解工艺实验结果 | 第43-44页 |
5.13 经济性分析 | 第44-45页 |
5.13.1 新型“回”形三维电解工艺经济性分析 | 第44-45页 |
5.13.2 传统三维电解工艺经济性分析 | 第45页 |
5.1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6章 三维电解法处理选矿废水原水中试试验 | 第47-52页 |
6.1 工艺流程及说明 | 第47-49页 |
6.1.1 沉砂池 | 第47页 |
6.1.2 三维电解池 | 第47-48页 |
6.1.3 絮凝反应池 | 第48页 |
6.1.4 斜管沉淀池 | 第48页 |
6.1.5 pH调节池 | 第48页 |
6.1.6 纤维球过滤器、清水池 | 第48-49页 |
6.1.7 污泥浓缩器 | 第49页 |
6.1.8 溶药加药系统 | 第49页 |
6.2 现场连续运行结果 | 第49-51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2-54页 |
7.1 结论 | 第52-53页 |
7.2 创新点 | 第53页 |
7.3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录 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