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伦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论文--道德与社会论文

当前我国公众人物道德失范现象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2页
    一、研究价值第7-8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第8-11页
    三、研究方法第11页
    四、创新之处第11-12页
第二章 公众人物及其道德失范概述第12-21页
    第一节 公众人物及其道德失范概述第12-16页
        一、何为公众人物第12-14页
        二、公众人物的分类及特点第14-16页
        三、道德失范的含义第16页
    第二节 公众人物道德失范的基本特点第16-18页
        一、“反示范效应”滋生,社会凝聚力差第17页
        二、治理难度更大,治理时间更长第17-18页
        三、蔓延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第18页
    第三节 公众人物道德失范的危害第18-21页
        一、国家利益受损,威信度下降第18-19页
        二、社会邪风盛行,荣辱观沦丧第19页
        三、个人价值观扭曲,诚信缺失第19-21页
第三章 公众人物道德失范基本现状及其原因剖析第21-33页
    第一节 公众人物道德失范的基本现状第21-27页
        一、政界第21-22页
        二、学术界第22-23页
        三、文体娱乐界第23-24页
        四、商业企业界第24-26页
        五、网络媒体界第26-27页
    第二节 公众人物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剖析第27-33页
        一、社会市场环境的转型第27-28页
        二、行业道德教育培养的缺位第28-29页
        三、个人道德选择自觉性的下降第29-30页
        四、道德评价体系多元化紊乱第30-31页
        五、社会道德惩戒机制的不完善第31-33页
第四章 公众人物道德失范治理的对策建议第33-49页
    第一节 国外治理公众人物道德失范的做法及启示第33-35页
        一、国外治理公众人物道德失范的经验介绍第33-34页
        二、几点启示第34-35页
    第二节 公众人物道德失范治理对策第35-49页
        一、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公众人物道德实践水平第35-39页
        二、完善社会规范,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第39-43页
        三、健全制度机制,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第43-49页
结语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后记第53-54页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垫料生物炭对水、土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修复研究
下一篇:污泥生物炭对环境中Pb、Cd固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