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1.1 城市化是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 第9页 |
1.1.2 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新问题 | 第9页 |
1.1.3 亟待调研探寻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1 城市化进程促进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提高 | 第10页 |
1.2.2 国家立法、政府出台配套政策确保失地农民就业 | 第10页 |
1.2.3 研究探索成因、为政府制定失地农民就业政策献策进言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0-14页 |
1.3.1 国内研究的现状 | 第10-12页 |
1.3.2 国外研究的现状 | 第12-13页 |
1.3.3 简要综述 | 第13-14页 |
1.4 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的思路 | 第14页 |
1.4.2 研究的内容 | 第14页 |
1.4.3 研究的方法 | 第14-16页 |
2 研究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1 刘易斯经济模式 | 第16页 |
2.2 舒尔茨经济模式 | 第16-17页 |
2.3 国内梁亚荣等知名专家观点 | 第17-18页 |
3 长沙市芙蓉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现状 | 第18-23页 |
3.1 我国失地农民总体现状 | 第18-20页 |
3.1.1 农民失地现状 | 第18页 |
3.1.2 农民失地后的生存现状 | 第18页 |
3.1.3 失地农民就业政策现状 | 第18-20页 |
3.2 长沙市芙蓉区城市化进程失地农民现状 | 第20-21页 |
3.3 长沙市芙蓉区城市化进程失地农民就业现状 | 第21-23页 |
3.3.1 芙蓉区的自然农业人口比重低,外来人员多 | 第21页 |
3.3.2 失地农民的就业率低,而且收入较征地前下降 | 第21-23页 |
4 长沙市芙蓉区失地农民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3-31页 |
4.1 长沙市芙蓉区失地农民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3-26页 |
4.1.1 失地农民的就业处于劣势 | 第23-24页 |
4.1.2 失地农民就业的主动性不强 | 第24页 |
4.1.3 失地农民自主创业难 | 第24页 |
4.1.4 失地农民文化和技能等综合素质较低 | 第24-25页 |
4.1.5 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制约着失地农民就业 | 第25-26页 |
4.1.6 “拆迁聚富”心态导致择业不务实 | 第26页 |
4.2 长沙市芙蓉区失地农民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 第26-31页 |
4.2.1 政府政策层面的因素 | 第26页 |
4.2.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户籍制度的影响 | 第26-27页 |
4.2.3 区域经济水平发展不均衡 | 第27-28页 |
4.2.4 失地农民自主创业资金严重不足 | 第28页 |
4.2.5 我国现行征地补偿机制不够完善 | 第28-29页 |
4.2.6 政府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机制流于形式 | 第29-31页 |
5 国内外对失地农民就业的经验借鉴 | 第31-36页 |
5.1 境外发达国家地区的成功经验 | 第31-35页 |
5.1.1 国外对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办法 | 第31-32页 |
5.1.2 国外拓宽失地农民就业的主要渠道 | 第32-33页 |
5.1.3 全面推行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与管理 | 第33页 |
5.1.4 制定完善科学产业发展战略 | 第33-34页 |
5.1.5 全面优化劳动力素质 | 第34页 |
5.1.6 建立健全适合国情的土地政策 | 第34-35页 |
5.2 国内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 | 第35-36页 |
5.2.1 浙江省土地换社保促就业的模式 | 第35页 |
5.2.2 北京市的征地农转工政策 | 第35页 |
5.2.3 福建省厦门市“金包银”模式 | 第35-36页 |
6 长沙市芙蓉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的措施与对策 | 第36-41页 |
6.1 政府引导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措施 | 第36-38页 |
6.1.1 加强对失地农民职业技能的培训 | 第36-37页 |
6.1.2 拓宽就业服务领域 | 第37页 |
6.1.3 为失地农民开拓多渠道就业机会 | 第37-38页 |
6.2 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的对策 | 第38-41页 |
6.2.1 配套出台失地农民就业的政策 | 第38-39页 |
6.2.2 多渠道全方位创造就业岗位 | 第39页 |
6.2.3 强化就业服务机制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7页 |
致谢 | 第47页 |